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有两句流行极广的俗语:一句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句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两者的结论完全相悖。究竟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是人多嘴杂  相似文献   

2.
词语趣谈     
Look Out 据说有一个人乘火车到英国去旅行,火车途经隧道时,有人提醒他说:“Look out!”他赶忙把头伸出去看,结果脑袋险些被山洞削掉。原来 Look out 在此时意为“当心!”Boy 众所周知,boy 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男孩”。但不能处处都译为“男孩”。比方说,上英语课时,老师常说:“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应译为“同学们,早晨好!”更有趣的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译成英语  相似文献   

3.
<正>惠子善譬是《新序》中讲的一个故事:梁惠王表示不喜欢惠子说话总用比喻,惠子说:“有一个没见过弹弓的人问我弹弓长什么样,我回答‘就是弹弓那样’,他能明白吗?”王摇头。于是惠子说:“应该跟他说‘形状像弓,只是弦是用竹子做的。’说话的人用大家熟知的东西来描述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来使人明白,你让我不要用比喻,做不到啊!”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比喻能够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让人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4.
比喻趣话     
比喻,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俗称打比方。关于它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个哲学家叫惠施,他说话很喜欢用比喻。有人便对当时的梁王说:“惠施说话喜欢打比方,如果不许他打比方,他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第二天,梁王就召见惠施,对他说:“你以后说话只许直来直去,不要打比方了,如何?”惠施听了,很巧妙地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你告诉他,弹弓的样子就像弹弓,他能明白吗?”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惠施接着说:“要是进一步告诉他,弹弓就跟射箭的弓差不多,不过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发射出去的不是箭,…  相似文献   

5.
比喻趣话     
比喻,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俗称打比方。关于它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个哲学家叫惠施,他说话很喜欢用比喻。有人便对当时的梁王说:“惠施说话喜欢打比方,如果不许他打比方,他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第二天,梁王就召见惠施,对他说:“你以后说话只许直来直去,不要打比方了,如何?”惠施听了,很巧妙地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你告诉他,弹弓的样子就像弹弓,他能明白吗?”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惠施接着说:“要是进一步告诉他,弹弓就跟射箭的弓差不多,不过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发射出去的不是箭,…  相似文献   

6.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初探——兼评’97高考作文试题浙江/陈玲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事先准备了一组材料,是两则俗语:俗语①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语②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第一堂课我把俗语①提供给甲班,俗语...  相似文献   

7.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你想做个幸福的人吗?那么就从善待他人开始吧!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有一头驴和一匹马,一天,它们驮着货物赶路。驴累了,对马说:“我吃不消了,  相似文献   

8.
“很久以前,在高高的山上,有一个孤零零的庙。一天,来了一个矮和尚,他天天要到山下去挑水喝,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却很安逸。不久,又来了一个高和尚,两人就天天下山去抬水喝,日子过得也很安宁。过不多久,又来了个胖和尚……”对,这就是著名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忻老师今天就要和她的学生们一起,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山娃     
辛立华 《下一代》2013,(2):42-43
那年春天,八路军的一名伤员被安置在村里养伤。让山娃高兴的是,这名伤员就住在了他家里。这名伤员是个大高个儿,山娃就叫他大个儿叔叔。为了让大个儿叔叔尽快痊愈,山娃就天天提着弹弓上山去打野鸡,给大个儿叔叔补充营养?用弹弓打野鸡。必须一弹弓击中野鸡的脑袋?否则的话。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第二目“学会与人合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先讲一个“称脑袋”的故事。一天下课后,马小天同学突然问我:“朱老师,人的脑袋有多重你知道吗?”“6斤4两。这是古训。”我随即俏皮地回答。引得大家笑了起来。“我是说真格的哩!马小天认真地说:“心理学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我摇摇头:“没有看到过”“马小天,你把自己的脑袋砍下来称一称就知道了么。”一位同学打趣说。马小天说:“我不是说玩笑话。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称出每一个人的脑袋的重力。甚至可以称出人体任何一部分的重力,比如一只胳膊、一条腿的重力。”我见他说得很认真,便追问说:“你怎么个称法呢?”马小天说:“我想可以这样称:制一个有刻度  相似文献   

12.
大头传奇     
张玥  于小江 《广西教育》2006,(7C):16-16
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和王然是同学,如今到了初中,大家还是很“有缘”地被分到了一个班。他个子一般高,身材也一般。就连长相也是一般中的一般,可就是这么一个“一般”的人,却拥有着“不一般”的脑袋。这不是说他有多聪明.也不是说他的发型有多特别,他的脑袋之所以“不一般”,那是因为他的脑袋相当的大,相当的与身体的比例不协调。所以,大家便送他个绰号“大头”。  相似文献   

13.
瞄准     
<正>一个晚上,天气非常好,我在公园里散步。走着走着,看见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正在用弹弓瞄准一个离他有三米多远立在地上的瓶子。打出的弹丸总是偏,有时高,有时低,有时左,有时右。一位阿姨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着男孩,应该是他的妈妈。她微笑着,不断把手中的弹丸递到儿子手中,不停地指挥着:“偏左了。”“偏右了。”“再低点儿。”……小男孩把弹丸放到弹弓的弹兜里,屏住气,然后用力拉弹弓,瞄了好久才打出弹丸,然后又接过一颗。  相似文献   

14.
放下     
有一则故事说道:和尚师徒二人下山云游,走到一条小溪边,因刚下过雨,溪水湍急,有一年轻貌美女子踌躇徘徊溪边,看见师徒二人大喜,娇滴滴地喊道:“师傅,请帮我过溪好吗?”小和尚闻声,面红耳赤,低着脑袋,一言不发,匆匆从女子面前走过。老和尚走到女子面前,二话不说,一把抱起女子趟过小溪。过溪后师徒继续赶路,走了很久,小和尚实在憋不住问道:“师傅,常言说男女授受不亲,佛家讲六根清净,您为何刚才要抱那女子?”老和尚微笑道:“我早已将那女子放下,为何你到现在都放不下呢?”生活当中有许多事应该执着,也有许多事应该放下,而又有一些事应该放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佛教、道教大国,与此二教相关的名词、俗语可谓众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请不来大和尚”。而今天正是要从这两个流传和应用极广的俗语说起,因为很多人在使用这两句话来说明道理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是两个有违常识的错话!  相似文献   

16.
《说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毁谤惠子。他在梁王面前说:“惠子说话,爱用比喻,假使不用比喻,他就没法把事情说明白了。”第二天惠子去见梁王。梁王对他说:“请你以后讲话,就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再用比喻了。”惠子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他问你弹的形状是怎样的,而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个人听了会明白吗?”梁王问:“那怎么才能使他明白呢?”惠子说:“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这样说,他听了能不能明白呢?”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用别人懂得的事物,来比喻不懂…  相似文献   

17.
“二百五”成为人们的口头俗语,用来称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形容让人又气又恨还有点怪的人.其实,这里边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缉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贴出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自己杀了苏秦.  相似文献   

18.
典见明代瞿汝稷著《指月录》,说的是佛教的一个比喻故事。从前,南京清凉寺里有个泰钦法灯和尚,生性豪放不羁,没有出家人应具的素质。寺内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老和尚法眼却非常器重他。这就引起众和尚不满,法眼和尚也不分辩。有一天,他突然问众和尚:“猛虎颈项上系一颗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众和尚无一人能回答。这时,法灯恰好从外面回来,法眼便问他。众和尚都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笑话,可法灯竟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个把金铃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来。”众和尚闻之,恍然大悟,都钦佩他的智慧,从此便不敢再轻视他了。后来,由此形成“解铃还须系铃…  相似文献   

19.
小男孩约翰尼和兄弟姐妹们到爷爷奶奶的农场里作客。约翰尼得到了一把弹弓,他高兴地拿着弹弓到树林里练习射击。约翰尼一遍一遍地练习,却一次也没有射中目标。他有些灰心,就垂头丧气地准备回家吃午饭。就在约翰尼走到院子里的时候,他看到了奶奶的宠物——一只肥硕的鸭子。约翰尼忘记了刚才的失落,他拉开弹弓,饶有兴趣地对着那只晃晃悠悠走路的鸭子射击。说来也巧,这一弹不偏不倚正好击中鸭子的脑袋,鸭子当场毙命。约翰尼顿时惊惶失措,因为害怕受到奶奶的责骂,他手忙脚乱地把那只死鸭子藏进了木头堆里,藏好后才发现他的姐姐萨利就站在门口。…  相似文献   

20.
把心放平     
李德 《云南教育》2010,(13):1-1
一位法师讲经时,有风吹动幡旗而左右摆动。有两个和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和尚说:“这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这是幡在动。”两人争执不已,六祖惠能听后说:“这是你们的心在动啊!若你心不动,风不动,幡也不动了。”这是古代一段禅味很足的佛教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