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我手写我心,就是强调要真实地写,要写真实的自我。这种提法本身没有错。但是,就目前的一些现象来看,似乎大有这样一些苗头:谁讴歌、向往、追求崇高就是在虚假拔高,就大有"造圣"之嫌;谁表达远大理想,抒发博大之爱,谁就矫情,就是在唱高调;谁赤裸裸地甚至低俗不堪地表达自我,竟会被视为很"真实",很有"个性"。更可怕的是,一些"不负责任、不健康的真实"的语言表达也都被视为抒发真性情了。对此,笔  相似文献   

2.
父亲看到的     
叶薏 《家教世界》2008,(2):43-43
海伦娜把一顶对她来说非常巨大的帽子戴在头上,得意地笑着,对自己这个形象非常满意。"我是个女士!"她两手扶着帽沿,身体旋转了一圈,得意地说,"爸爸,瞧!我是个女士!"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青少年被这样分类,那样分类,其实这种分类偶然性很大,导致的"冤案"也就数不胜数.常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常常也有老师会恨:这个学生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自我感"(self-concept)决定的,"人是人心所认为的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会很自然地表现为怎么样的一种人.  相似文献   

4.
吴彤 《今日中学生》2012,(31):46-47
9:00赖了半个小时床的我终于被老妈硬抱到了沙发上。无聊的我忽然发问:"老妈,你不会就是因为老爸原来在班上很能干才嫁给他的吧?""是因为我很老实。"老爸得意地笑着。"哪里哟,"老妈嘲笑道,"是我的同学给你外婆说他在班上最能干,所以就吊死在他这棵树上了,你外婆又不让我交其他的朋友,她就是那么一根筋。"听着老妈那满嘴  相似文献   

5.
唐先生认为"仁"有"人我合一的原始心境"和"人我分化之后,自觉地求表现"这两种意义。"仁"最原始的意义是一种人我合一、浑然无间隔的道德情感或精神表现,这种心情尚未落实为行动,纯粹是内在的体验、感受。在此心境中,人尚未自觉地区分人我,以我的道德自觉来涵盖他人。其他德行则是在人我有分别、区隔之后,再以我的心去关怀、成全他人。仁又有"自我超越"或"心之生几周流不息"之义,不断向上超越、向前成就各式各样的人文活动,以达成主观面、客观面和绝对面三向度的感通。  相似文献   

6.
培养中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我认同感的界定 所谓自我认同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它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通常来自于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看法.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觉得自己很聪明或很笨,在某些行为上觉得自己很拙劣或是很卓越;他可能很喜欢自己或很讨厌自己……类似这些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印象和经验,日积月累就成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我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改前语现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都很强调"我",如上海市近年来的中考命题"我想唱首歌""我的视线""我眼中的色彩"等。有些作文题虽然没有出现"我"字,但其要求仍然离不开"我"。例如:"在学海中游泳",主语一般指"我";"悄悄地提醒",是"我"提醒别人,或别人提醒"我",也可以是"我"提醒自己。文章一般是用来表现自我的经历、见闻、见解、感悟和态度的,即使文章写的全是他人,其内容也是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碎片化"思维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它包含了"去自然化"或者说"去常规化"的过程。遵循这种思维方式,针对教育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或是现象,通过使用"当下的历史"这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领域中所谓"毋庸置疑"的观念是如何在人们的头脑中历史地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可以获得关于学校运作秩序的知识,进而为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可供参考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许愿     
(一) “三叶草是可以实现我们愿望的圣草。”路人看着我,总是用这种带着憧憬的口气说。于是,我心里就美滋滋的,兴奋地摇摆起我那三片浅绿的嫩叶。我是三叶草家族中的一员。从我第一次睁开眼睛起,就住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小屋里。我听边上的一位姐姐说,这里是一家三叶草专卖店,店主是一个很阳光的大男孩,他很爱三叶草。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就是"我是怎样一种人"的自我概念。你把自己想象成怎样一种人,你就会怎样行动。所以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学生的"自我意象"紧密相连,由此决定学生的个性、行为。二."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学生说,他没有"英语细胞","在英语学习上很笨",他已经努力了,但英语还是挂"红灯"。其实这个学生的问题并不在于他迟钝或缺乏基本能力。他的问题在于他有一个不适当的"自我意象"(例如我没有"英语细胞")。他不说"我那次考试失败了",而是下结论地说"我是个失败者","是个不及格的学生"、于是一种恶性循环便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一个新鲜名词变成了口头语在心理健康的概念日益普及的同时,"强迫症",就好像抑郁症一样,由一个新鲜名词变成了很多人的口头语。我也遇到很多来自高三学生的求助:"我是不是得了强迫症?""强迫症该怎么办?"我想专门谈一谈这方面的话题,也许能稍微解除一下这方面的困惑。强迫——之所以不说强迫症,后文再给出理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的特征是:同时存在着有意识地自我强迫和有意识地自我抗拒强迫,明知某些观念和动  相似文献   

12.
正小憨憨一次,在教室里坐着批改作业,"憨憨"和小朋友们在玩捉迷藏,因为"憨憨"年龄比较小,所以在游戏开始之前,我小声地提醒大家,要让着"憨憨"一点。游戏开始了,"憨憨"笑着激动地跑到我旁边的角落蹲下来,略带神秘地跟我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然后蹲在那里,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透着一种"我在这里他们肯定找不到我"的得意,身体因为过于兴奋微微抖动。我不禁哑然失笑,桌子下面是空的,他就躲在桌子脚边,一眼就可以"瞟"到。真是"憨"呀!后来小伙伴来找了,因为提醒过,所以找的几个小朋友都假装没有看见他,一边四  相似文献   

13.
正美是什么?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得意".美学界众说纷纭,但无论哪种说法,美的本质是不变的,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愉悦感受.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同时也在欣赏美.  相似文献   

14.
糊涂法官     
昆虫区大法官螳螂老三,躺在安乐椅上,得意地翘起二郎腿,一边美滋滋地喝着牛奶,一边轻轻哼着“唧唧”小调。他回想起这几年在昆虫区当法官的日子,很有点政绩,颇受昆虫兄弟的欢迎。有的赞他“铁面无私”,有的夸他“断案如神”,心里不由得冒出一股骄傲来:天底下的法官,有几个能超过我螳螂老三呵!  相似文献   

15.
编读互联     
《新作文》2005,(11)
来信节录: 我一直不敢投稿,我觉得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新作文》不太一样。虽然我很喜欢《新作文》的写作风格,但我不想过多地尝试或改变自己的风格。因为我不想受一种写作形式的限制,我喜欢感受不同。一条路地走会使人乏味的,甚至会半途而废。所以,我就很自由散漫,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不同的心情。我想,《新作文》也应该不要仅仅局限于这种写作方式。应拓宽更多写作思路,不要让太多的孩子为了一味地模仿郭敬明等少年作家的写作风格而变得没有个性,失去自我,那并不是《新作文》的最终目的,也称不上是“自由式”的写作。(075800)山西省阳泉市实验中学初一(13)班梁雪宁  相似文献   

16.
海外文坛     
正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她和他》推出中文版近日,法国作家马克·李维携最新作品《她和他》在京举办读者见面会,这是他发表的第17部小说。马克·李维在受访时表示,"我是以视觉化的方式来写书的,我写出的是一种感受,如爱和孤独,这种感受可以跨越国界"。自出道以来,马克·李维保持着一年出一本书的节奏,作品涉及题材广泛,他讨论过友谊、爱情、历史等,而《她和他》则关注的是孤独,"其实在我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写作都带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强调自我,以"我"为中心,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以及其内心世界。有些作者还对民间传说和民谣有很大兴趣,喜欢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等。某些游吟诗人们脱离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及精神上的束缚,喜欢追求更加新奇而且更有激情的内容。在这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之下,音乐创作也紧紧跟上,音乐家们用自己的音乐抒发对社会、对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心理的体验。本文通过研究艺术歌曲《冬之旅》来看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特质。  相似文献   

18.
曾看过《论人的成长》这本书,有一段话记忆犹新:"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形容我自己所发生的变化:在我职业生涯早期,我在问:我该怎样治疗、帮助或改变这个人?现在,我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述这个问题:我该怎样来提供一种关系,使这个人可以用它来进行个人成长?"这段话诠释了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其间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他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将心理咨询看成是一种帮助人的过程.强调人际关系在咨询中的重要性,相信人可以通过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达至自我改变.  相似文献   

19.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同学们,你们感受过这样的滋味吗?”学生唧唧喳喳地议论着,眼里是一种新鲜的、不可思议的神情,但是很遗憾,没有谁答出我所期待的响亮的“有”。  相似文献   

20.
施卓侠 《山东教育》2012,(26):48-49
语文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履践"品读",就可为学生打开文本细读之门。何为"品读"呢?简单地说,"品读"就是仔细阅读、品味的意思。展开来看,"品读"则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初读理解、细读分析、赏读品鉴。初读理解是对初读文本后的整体感知,细读分析则强调文本内容及情感等方面的深入把握,赏读品鉴更在意基于文本的品味赏析及由此而获得的启发与感悟。该如何把"品读"这种感觉实践到文本中去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