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瑞骂皇帝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不可侵犯的,连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一个字不幸成为“御讳”,就得缺笔闹残废,不是缺胳膊,就是缺腿,成为不全的字。人们不小心把该避“御讳”的字写了正字,就算犯法,要吃官司,判徒刑。至于骂皇帝,那是很少听说过的事。真正骂过皇帝,而又骂得非常痛快的是海瑞。海瑞骂嘉靖皇帝最厉害的几句话是:“现在人民的赋役要比平常多许多,到处都是这样。您花了许多钱,用在宗教迷信上,而且一天比一天多,弄得老百姓都穷得光光的,这十几年来闹到极点。天下人民就用您改元的年号嘉靖,取这两个字音说,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时代,对皇帝的名字,不但人们不得呼之,即临文书写,亦须避讳。如不得已必须使用这个字,须故意缺写一笔,或以同音字来代替。对此,太平天国也不例外。不过太平天国的讳字有其独特之外。首先,太平天国崇奉天父上帝,它的讳字与“上帝”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太平天国在《敬避字样》中指出:“上,唯尊崇天父可用,余以尚字代。”洪仁玕在《致英教士艾约瑟书》中说:“余前在尚海,得与众先生交游酬应,朝夕聚  相似文献   

3.
明朝名臣海瑞(1515—1587)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刚直不阿、不附权贵,体恤民情、敢于具棺别妻上疏骂皇帝,为民请命的清官忠臣,有"南包公"、"海青天"之美举,而且也是出色的教育家.海瑞中举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再次进京会试不第,则被吏部选沛官授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他教绩显著,在明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把他列为"粤善司教六公"之首.他一生先后  相似文献   

4.
避讳就是对某些人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和书写,而要用其他方法代替。我国古代有着广泛、严格的避讳,分为国讳和家讳。国讳是让臣民对皇帝的名字禁忌,凡遇着皇帝的名字不能直说直写,汉代以后连孔子的名字也包括在国讳的范围内。家讳就是遇到祖先和长辈的名字,全家要自觉地避而不谈、不写,要用其他词语代替。  相似文献   

5.
正胡适曾经说过一段关于"挨骂"的话,足见其气度:"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  相似文献   

6.
拙作《漫谈避君讳》(见本刊1985年第1、2期)所说的君讳,是公讳的主要内容。君讳以外的公讳,还有孔圣讳,即孔子名讳,这只避一个“丘”字,原先是缺最后第二笔,后来在清雍正时有诏改为加偏旁,写成“邱”字。历史上的避孔圣讳,并  相似文献   

7.
古人避讳趣录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比如: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所...  相似文献   

8.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9.
《家教世界》2013,(7):13
海瑞(1514—1587),明朝人,为官清正,不畏权势,敢于"为民请命"。明朝嘉靖年间,全国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连中小地主也纷纷破产。民怨沸沸,天下不安。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还很厌恶进谏。朝中大臣明哲保身,没有一个敢向皇帝劝半句。据说,有一天,嘉靖皇帝与海瑞下棋。海瑞惦记着民间的疾苦,无心下棋,没走几步,就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0.
《天方夜谭》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本书。但对《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何是“谭”而不是“谈”字,却不一定了解。“夜对”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封建社会里,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边到皇帝和*长的名字或与他们相关连的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避免念同音字,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过讳。譬如说皇帝去世,就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的结尾写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是由对吴晗所编《海瑞罢官》的错误批判描开序幕的。 1959年4月,在中央上海会议总结“大跃进”教训时,许多同志都提出了要讲真话的主张。毛泽东同志便讲了明朝官员海瑞“直言敢谏”的故事,并号召人们学习这种精神。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于6月写了《海瑞骂皇帝》一文,9月写了《论海瑞》一文,1960年又写成了京剧《海瑞罢官》。但自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直言批评“大跃讲的”错误后,政治气氛已逐渐变化,毛泽  相似文献   

12.
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即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文字,一旦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就被皇帝垄断专用,臣民不许使用及对其直称,而要用其他方法称呼,这就叫避讳,这种字叫“讳字”。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  相似文献   

13.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字;“家讳”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圣讳”是避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一次习作,学生引用《资治通鉴》。顾颉刚说:"引用古书资料,要用原始书,《资治通鉴》是二手货,不足取信于人。"又一次,学生粗心大意,写错字,顾颉刚骂他:"要细心,一个字都不可轻轻放过。"再一次,学生出大题目要写作,这次顾颉刚骂他更狠:"你的毛病好出大题。要知道大题目费大功夫,不易做得充实;小题目可以做得充实有力,无懈可击。某些事,可以大题小作,在学问上则要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15.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是关于1949年以来中共党史的权威著作.本书也是中学历史教师讲解中共党史的必备参考书之一。该书下册第530页,记录了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他(指毛泽东)赞扬海瑞批评嘉靖皇帝的勇气,海瑞写给皇帝的那份信,那么尖锐,非常不客气。海瑞比包文正公不知高明多少”。  相似文献   

17.
郑韬 《考试周刊》2008,(17):57-58
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父名闲,古人非常讲究避讳,尤其是帝王讳和家讳.作为一位严格恪守儒家礼教的杜甫,其诗中是否有"闲"字,一直是方家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杜诗中不可能有"闲"字.  相似文献   

18.
偏讳是避讳的一种,对于它的理解历来难有定论。关于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常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二名不偏讳,即二字皆须避;一种是二名不稿讳,即仅避其中一字即可。争执的关键在“偏”字,两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都有据可证。考索二名、偏讳、史例诸方面,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应该是指后者,即二名不偏讳。  相似文献   

19.
近日听课,发现两位教师分别在教学"骂"和"打"这两个字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场面:老师在"马"字上面加两个"口"放在"mà"下面,问学生是什么字,学生说是骂人的骂,老师不肯定,  相似文献   

20.
格内格外     
小时候,用左手拿筷会遭大人骂,用左手写字老师不允许,字写得跑出作业本的方格老师要批评。右手拿筷、右手写字是“格”,格是既成的大家习惯了的条条框框或者模式。不出格是中规中矩,但完全中规中矩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