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写人之文,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特质,往往会运用衬托手法,在以虚写实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常见的方式有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以人衬人.在作文中恰当运用,会让笔下人物立起来,让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2.
描写人物,除了对人物进行直接描写外,还可以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即衬托手法。所谓衬托,就是陪衬和烘托。恰当运用衬托,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文章中心更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衬托有十法。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作文训练中,描写人物是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的人物光彩照人,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正面写、侧面写、照应写、对比写、衬托写、用肢体语言写、运用"想象"写好人物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衬托?就是文章的铺垫,是借宾衬主的写作手法。俗语说“红花虽好还得绿叶扶”。中学生文章中对要写的事与人,大多直接从正面写,有啥写啥,如果学会使用衬托法,那么文章的主题会更突出,要写的事与人会更鲜明,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相似文献   

5.
[话题由来] 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文章往往不是把中心思想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对有关事物的描写,从侧面衬托中心。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充实,而且能让读者更加细心地去体会。这种写法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在塑造人物时,大量地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并且灵活多变:或让人物两相对照,相互衬托;或虚实参用,以实托虚;或以宾衬主,对人物进行侧面烘托;或引用歌诗,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大衬托下包含多层小衬托。他之所以如此不吝笔墨大肆运用衬托手法传写人物,是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由于善于吸取前代成功经验并加以发展,衬托艺术经他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衬托?就是文章的铺垫,是借宾衬主的写作手法。俗语说:“红花虽好还得绿叶扶。”中学生文章中大多对要写的事或人,有啥写啥,直接从正面写,如果学会使用衬托法,那么文章的主题会更突出,主要写的事或人会更鲜明,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有人把衬托法称为“烘云托月”法。名作家老舍在他的小说《月牙儿》里有段精彩的写月牙儿的文字:“一个春天的月芽儿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它的美来。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那个月芽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院中有点小风,带着南边的花香,把柳条的影子吹到墙  相似文献   

8.
“衬托法”是指在一篇文章中,为了使某一事物或某一思想表现得鲜明突出,而用其他事物或思想来作陪衬的一种写作技法。衬托法运用得好,可以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深化。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总评中说“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托孔明为加倍乖巧,其正村也。”除了毛氏所说的正衬、反衬两种形式外,通常见到的还有旁衬和上下左右衬。正衬法。所谓“正衬”,就是“以美衬美”,是一种用性质相同的比较美好的客体(人、事、物)从正面衬托更加美好的主体(人、事、物)使主体显示出超越一般,异  相似文献   

9.
<正>衬托,是用或类似或反面或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或渲染主要事物的修辞手法。它能使主要事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小说中的衬托,往往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运用,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期选用现当代三篇小说中的片段,来品味衬托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做背景来陪衬、烘托。为了更好的鉴赏古典诗词,掌握衬托手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李仰臣 《读写月报》2022,(35):32-34
<正>[技法点拨]红花固然鲜艳,有了绿叶的衬托,就格外耀眼:月亮固然皎洁,有了浮云的烘托,便大放异彩。高明的作家除了从正面描绘人或物,还经常从侧面描绘与之相关的其他人或物来映衬,让笔下的人或物特色更突出、形象更鲜明,收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妙效。一、以景衬人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不从正面来直接描写人物,  相似文献   

12.
<正>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可以突出强调要表现的人、事、景、物,使之更加生动鲜明。在衬托的作用下,情节得以发展,被表现的事物本质得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得以强调,感情表现更加浓郁动人,主题思想更加隽永深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衬托法是一种常用的重要写作手法。按  相似文献   

13.
“衬托”和“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法;“烘托”则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两者犹如孪生兄弟,都是以次要事物来托出主要事物,  相似文献   

14.
烘托、衬托、渲染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者常常如影随形,交叠在一起,用法和功效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细微差异,初涉文学者较难分清。一.衬托《现代汉语词典》: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这一事物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有主有次;二是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可正可反。我认为这里面还应有一层意思: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应该是具体的。例如: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要想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就要掌握一些写人技巧。一是由事见人。要善于从积累的素材中,选出最能表现人物品格的典型事例,在描写和叙述中展现人物性格品质。二是精描细绘。叙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正面描写人物的肖像,以形传神;写好心理,倾诉心声;写好行动,形神兼备。如此写,才能突显人物的精神风貌。三是侧面衬托。可以借助他人、景物、事件等,从侧面衬托所写人物,有效地突显人物精神,  相似文献   

16.
《缩之战》选自《左传·值公三十三年》,之所以能取得强烈的艺.从果,除了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描写外,重要的一点是衬托手法的运用。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而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为了突出某一人物,作者有意地用另一些具有相反或相似特点的人物来作个陪衬,这样,就有了主次之分,被村人物的形象就更加鲜明。《峪之战》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首先运用了消极衬托的手法。初看起来人物之间似乎没有一种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但人物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照,几组相对相似的人物形象,主次、映衬关系并不明显,但却构…  相似文献   

17.
衬托作为艺术表现或艺术构思的一种手段,常用来表现人物之间、情景之间、事理之间的种种映衬关系,在运用上有正衬、反衬之分。衬托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用其他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这又有两种方法:一是正面烘托,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属于同一类型;二是反面衬托,以哀衬乐,或以是衬非等。《三国演义》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来共商国是,先有徐庶、司马徽的介绍,后又遇着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人,这些人个个品貌非常,气度不凡,刘备几乎把他们当作了诸葛亮。诸葛亮人未出场,而其才、…  相似文献   

18.
点睛之语: 文言文语段阅读有三个关键:1.通读原文,弄清文中写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些,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如何,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亦或仅仅是相关事件涉及到而已。弄清文中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反映了人物的哪些特点(或性格特征),反映的人物特点又有哪些方  相似文献   

19.
写人,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写人呢?从描写人物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如《一面》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多次描写,《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等。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衬托,使人物更形象,更鲜明。常用的侧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景衬人,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或渲染人物心理;一是以人衬人,就是通过其他人的反映,从侧面来衬…  相似文献   

20.
解文言文语段阅读题要抓三个关键: 1.通读原文,弄清文中写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些,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如何,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亦或仅仅是相关事件涉及到而已。弄清文中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反映了人物的哪些特点(或性格特征),反映的人物特点又有哪些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