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顾维钧是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的实际负责人,在这次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谈判策略、谈判方式以及谈判在原则问题的操作中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务实外交思想。这对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家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曾是一位颇受争议也是贡献较大的校长,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厉行改革,使清华走向了综合性大学的轨道;任中央大学校长,更堪称鞠躬尽瘁,十年耕耘,创造了那个时代高等学府发展的神话。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罗家伦的大学理念与实践的学术性、民族性与本土性。  相似文献   

3.
因华盛顿会议关系中国前途甚大,中国社会各界纷纷成立各种国民外交团体予以密切关注.这些团体通过频繁活动力求排除党派纷争、一致对外,在干预外交过程中呈现出重视名人效应、地域性差异明显、注重联合又相对松散、国际主义精神浓郁等特点.华盛顿会议期间,具体问题上的纷争因自我调适暂时搁置,但最终还是因对外否认北京政府与对内承认南方政府而分裂,此后一些国民外交团体或改造,或解散,或转而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相似文献   

4.
朱珠 《课外阅读》2010,(3):43-45
一提到北京大学的破格招生,人们会想到罗家伦、朱自清等人,他们无一不是怪才、偏才,却被北大录取,并成为学界泰斗。北大成就了他们,他们也为北大平添了一段段佳话。  相似文献   

5.
罗家伦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家伦是新文化运动中《新潮》杂志的主编之一,是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者,是运动重要的组织者之一。而且,他是“五四运动”一词的较早使用者,并最早撰文阐述了五四精神。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罗家伦都堪称五四运动的健将。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1919年1月1日,罗家伦、傅斯年等北大高年级学生出版了《新潮》杂志,得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大力支持,编辑部就设在李大钊任馆长的图书馆办公室。蔡元培特批每月3000元大洋办刊。《新潮》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他们要求辞退两个教师陈独秀和胡适,开除两个学生罗家伦和傅斯年。蔡元培坚持不肯。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中国外交的成型和大发展时期.外交体制的改革,留美外交官投身外交激流提供了历史舞台,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再到抗战中争取美援,他们搏击于各种外交困境中.凭着对国家的忠诚,利用留美的特殊优势,促进了中美关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出了最大的争取.  相似文献   

8.
1981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以解决战后国际问题,并签订对战败国的和约.共27个国家的代表10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广会议.梁启超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最终决定参战起过重大作用的关键人物,以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的身份赴欧洲一行,虽然对于会中交涉事务“不负直接责任”,但对于会前之筹划、会中之据理力争、会外之宣传联络、会后之坚持斗争,都尽了擘划之力,为敦促中国代表维护民族立场,拒签和约,以致为后来华盛顿会议最后解决山东问题打下基础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由于梁随时向国内报道巴黎和会讨论中国山东问题动态,因而与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有直接关系.在梁氏发回国内的许多封电报中,有一封至关重要,即1919年3月11日自巴黎转来、报告日本以何种口实拒绝交还山东、亦即巴黎和会不能按中国要求令日本将山东交还中国的症结何在的那封电报,常被研究者征引.但  相似文献   

9.
1932年8月,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前身是国立江苏大学;国立江苏大学的前身是第四中山大学;第四中山大学由东南大学所改;东南大学最初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分出的教育、农业、工艺及商业四科基础上组成。而南京高师是在原两江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的旧址创立。罗家伦以九年之久的时间办理中央大学,使中大比起前身,有较大发展。罗家伦出任中大校长,于当年10月开学复课。次年,着手重建医学院,并在工学院设立  相似文献   

10.
书架     
《教育》2010,(5)
八位大学校长作者:智效民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本书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8位著名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和丰富实践。他们分别是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罗家伦、任鸿隽、胡先骕先生,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先行者、奠基人,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  相似文献   

11.
华盛顿会议前后,民众通过组织国民外交团体、联合派遣国民外交代表等形式,表达自身在外交活动中的意愿和诉求,使国民外交运动在独立自主、联合发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华盛顿会议后期,民众外交上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国民外交运动由外转内,斗争目标指向北京政府。这种转变,推动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12.
华盛顿会议前后,民众通过组织国民外交团体、联合派遣国民外交代表等形式,表达自身在外交活动中的意愿和诉求,使国民外交运动在独立自主、联合发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华盛顿会议后期,民众外交上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国民外交运动由外转内,斗争目标指向北京政府。这种转变,推动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因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山东问题成为“悬案”。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在会议的“边缘”进行会谈,中、日双方最终签订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收回山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美、英两国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局面,半殖民地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4.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近代中国争取权益的一次重要机会,而山东主权的收回是会议上最重要的一项议题。顾维钧的活动贯穿于山东问题的始终,他运用所熟知的国际法知识在会议上据理力争,采取联美制日的外交方针,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上使山东问题有了较好的结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是华盛顿会议前夕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外交团体。起初,代表们希望通过华会取消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的独立,但是列强和北京政府的表现让他们大失所望。众多代表逐渐认识到列强不会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华会的结果不过是将中国置于共同剥削的对象,而腐败的北京政府也不可能取得外交的胜利,只有改造内政,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些认识在当时舆论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促进了有利于国民革命的社会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国人对其提出了种种的猜想,这些看似纷纭的言论正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体现了处于进步阶段的中国人民的深刻洞察力和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自觉意识。而会议的结果又使人们大失所望,此后,中国政坛上演的许多大事件如走上联俄的道路、国共两党的合作、用革命手段改造国家等都有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华盛顿九国条约规定的关税特别会议的议事范围不包括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问题在内。会后,北洋政府为关税会议作准备而发起召开的关税研究会对“税权”问题的讨论,虽已含有突破华会条约所定议事范围的趋势,但北洋政府本身却无法实现这一突破,它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加以促成。正在国人为关税会议的前途担忧之际,五卅运动爆发。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兴起,一是各界对扩充关税会议议事范围的要求,正是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关税会议的议事范围突破了华会条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华盛顿会议,因关系中国甚巨,备受中央、地方、国民的关注。北京政府会前积极准备,邀请南方政府代表参加以示一致对外;国人则成立了全国国民外交大会作为国民一致对外的总机关。华会期间,因内政外交的纠缠,南北民众在对待北京政府与南方政府的问题上发生分裂;南方政府借机攻击北京政府,否认其对内对外的合法性,并力求各国承认。三者博弈后,北京政府权威虽被质疑,但仍为外交主体,也得到了至少是北京民众的谅解;南方政府华会初期、中期,尽管颇受舆论攻击,但因其态度较为强硬,还是赢得了一部分民众的支持;国民外交团体视线随之转向内政。  相似文献   

19.
庾信于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出使西魏,后梁灭亡,被迫仕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等职。宣政元年,古洛州改为商州,庾信该年正好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故而有人认为庾信是洛州最后一任刺史。在理顺庾信仕北后期任职顺序的前提下,发现庾信离任后,萧圆肃于宣政元年曾担任过洛州刺史,进而得出庾信并非为洛州最后一任刺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