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没有形成体系?形成于何时?谁是集大成者?这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叶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王夫之和叶燮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没有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意见”。王夫之和叶燮确实提出了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某些观点具有超前的价值,例如王夫之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无象外之道”,在认识论上对“形”(感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独具我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目标.刘熙载“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的理论命题,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推崇艺术境界中的人格美,认为本色美的创作境界应当是完美的人格与优美的物境两者的辩证统一;他强调作家的真情实感,认为创作应当是生活真实的艺术升华.刘氏的创作境界论既是对前人平淡诗风及其理论的弘扬阐发.又是清代朴实学风濡染下自己的心智结晶.他和王夫之、叶燮等人一样,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有着重要建树,直接为王国维创立“境界”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宋湘的诗论     
从清初至乾嘉诗坛,在诗的本质、诗的源泉、诗的表现、诗的风格等诗歌美学问题上,一直进行着壁垒分明的论争.王士祯“神韵说”片面标举王孟家数,沈德潜“格调说”恪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倡导诗必盛唐,翁方纲“肌理说”推重考据诗,向书本讨生活;而叶燮、袁枚性灵派诗人等则主张诗应抒发真情实感,诗离不开现实生活与江山之助,诗的表现应创新,诗的风格宜多样化.后者的观点显然大多符合诗歌艺术规律,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本文所论的乾嘉时代诗人宋湘的诗学观,基本上是站在叶燮、袁枚一方,并且不乏独到的见解,对推动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叶燮是一位在中国美学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他的《原诗》建立了以理、事、情——才、胆、识、力为中心的相当严密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这个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当代学者金克木在谈到对清诗的评价时认为,叶燮的《原诗》“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它不但全面、系统、深刻,而且将文学观和宇宙观合一”,“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并认为叶燮的美学体系“很有近代、现代意味”。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本文拟就叶燮的美学思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兴观群怨”之“兴”是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前人孔安国、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人对此都做出过解释。清人王夫之用“情”把“兴观群怨”四者统一起来,立足于他的情景观和现量说,对“兴”这一范畴做出了新的独到的解释,把我国的诗歌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叶燮是我国清代一位杰出的艺术理论家。他在《已畦诗文集》、《原诗》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他继承了明代反复古派斗争的优良传统,与唯心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美学观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叶燮认为艺术的本源是客观的“理”、“事”、“情”,艺术家的构思不能离开这样的基础。他坚持了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美的唯物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7.
在李贽的文艺思想中,“童心”说是基础和核心。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说的理论基础乃是人的自然本性论。在李贽的文艺思想中,其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尚真实、反虚假,重情性、轻礼义,倡变化、反复古,贵天成、贱人为等几个方面。而这些表现又都是人之童心即自然本性的表现。因此李贽文艺思想的基本美学内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研究纳兰性德的同志们对《人间词话》中“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①这段文字一直有分歧理解.本文试结合王国维的其他论述.谈谈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纳兰专家和广大的读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纳兰的词作多有评论,其着眼点各有侧重.清代词论家谭献认为“蒋鹿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间分鼎三足.”王氏不同意谭的观点:“《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惟存气格;《忆云词》(按项莲生词集)精实有余,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②在此他肯定了纳兰兼有蒋项之长,小令长调均有境界,且精实而超逸.这主要是从境界方面着眼的.王国维又说:“《衍波词》(按王士祯词集)之佳者,颇似贺方回,虽不及容若,要在浙中诸子之上.”③这是从词创作的总成就上进行比较,他认为纳兰不仅高于浙中名家朱彝尊、陈维崧,也高于当时颇负盛名的王士祯.王国维在另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代李诗批评主要受儒家诗教观与唐宋以来构建的诗歌审美论的影响,其中又以王夫之、王士祯、沈德潜为代表。王夫之经历了明末社会动乱,饱尝了王朝灭亡之痛,论诗重“雅奏”,这是在痛定思痛之后重返儒家学说中去寻找理论的依据。王士祯倡“神韵说”,认为李白五言古诗冲淡清远而重在复古,堪为学古者之典范;其七言古诗雄浑豪健而不乏新变,实为盛唐之“大家”。沈德潜则在怨而不怒的前提下,对李白诗歌的艺术审美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本文只就其中所包含的心理思想略抒管见。一、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关于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心理思想史上是探讨得很不够的。但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却有独具特色的论述。在《张子正蒙注·动物篇》中,王夫之说:“人者动物,得天之最秀者也,其体愈灵,其用愈广。”人之所以是动物中之最秀而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唯心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诗歌创作实践的总结和审美特性的概括,“情景论”一直是中国古代诗学热衷的话题:从《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的物感说,到王国维提出“二原质”;从《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气动说,到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其间经历了理论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王夫之,王维国集“情景论”之大成,使之更加精深和系统化,成为古代诗学经典之一.概而言之,“情景论”美学内涵有二:l、情与景是诗歌生成,也是诗歌美质构成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谢榛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我,两不相背”李渔称“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倘若缺其一,便不能构成诗境.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是以“意象”为本体论范畴的,在他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诗歌批评实践活动中,王夫之通过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指出了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事实上建立了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本体论。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和诗歌批评实践的文本的解读,澄清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明确其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邹衍、陈寿、司马光、朱熹等人均谈及“正统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否认“正统论”.王夫之认为天下只有一治一乱之变,没有什么正统与不正统.“天下非一姓之私”,看问题要从“大公”的立场上去看.虽然王夫之否认有“正统”,但他认为有“正”和“统”的区分.“正”就是传嫡传长,前代君主的遗嘱.“统”就是统一,统一了就是“合”,是“治”;不统一就是“离”,是“乱”.统有合离、治乱;正则在于各人言行.以下是作者对王夫之评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光武帝刘秀这个历史人物,古人颇多赞誉,尤其是向称进步和唯物的思想家王夫之,称光武帝刘秀“允冠百王”,超过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也许王夫之过于偏颇,但光武帝刘秀确有胜过一般的,甚至众多的我国历史上各朝皇帝的地方.我国封建社会有不少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皇帝,但不一定都同时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光武帝则不一样,他亲自指挥和身先士卒经历了若干次战争,而且常常是以非凡的才能,出人意表地使战斗取得胜利.昆阳之战中,他单骑赴铜马收复数十万大军的军事胆略,可使他在军事史、战争史上与西汉“飞将  相似文献   

16.
清代初期的叶燮(1627——1730)是一位值得高度重视的文学家兼文学理论家。他的诗文创作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也仍有闪光的东西在;他的文学理论(主要是诗论)是一笔富有民主性精华的遗产,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仍有借鉴意义。叶燮及其著作,历来不受重视,这和叶燮的社会地位低微,其理论不与时合有直接关系。解放以来,郭绍虞、霍松林、敏则、蒋凡诸先生相继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此项研究打开了局面。特别是敏则在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对叶燮及其《原诗》作了相当高的评价,指出叶燮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我国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7.
“清远”是清代诗人王士祯神韵诗论的核心,“清空”是南宋词人张炎用以推尊姜夔词风格之语.二者看似毫无相关,但若仔细辨析,则可发现颇多相通之处.“清远”诗与“清空”词均具有风格清丽典雅、构思奇特巧妙、意境虚渺蕴藉、寄托含蓄深沉等特点,表明诗之“清远”与词之“清空”实可相通.  相似文献   

18.
田同之出身诗学世家,自幼秉承祖父田雯教诲,习学声诗。晚年致仕归乡后,转而致力词学,著有词论《西圃词说》和词集《晚香词》。他的词学观,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以王士祯为代表的广陵词人群的词学主张,一是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两派词学理论。其词论要点是:为词尊体,批评和否定填词为小技的传统观念;辨析诗、词的不同,以“真多假少”、“文生于情”,和“假多真少”、“情生于文”来断说诗、词之别;论述词的创作风格,主张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兼收并采;结合自己的填词体会,学习、借鉴别人的理论主张,多角度的阐明了填词的规范、要求、方法。田同之的九十三条词论,多为“采择”和转录别人的论述,很少自己理论建树,但也应当包含有他自己的体会和领悟,也体现了他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所以达到如此高峰,是和他独树一帜的诗词观分不开的。 清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诗坛也展开了大辩论。特别是汉族诗人词家,张旗树帜,各立诗说,都想闯出一条新路。总的趋势是斥元、明而尊唐、宋。在唐宋之间,也纷纭反复。正如叶燮在《三径草序》中所说:“盖尝溯有明之际,凡称诗者咸尊盛唐。及国初而变,诎唐而尊宋,旋又酌盛唐与宋之间,而推晚唐。且又有推中州以逮元者。纷纭反复,入主出奴,五十年来,各树一帜”。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祯也如此,初宗唐  相似文献   

20.
康德和严羽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美学是自成体系的,二者都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历程.如果把它们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异中有同,往往殊途同归.本文拟把中西美学史上处于历史转折重要关头的两个美学家——康德与严羽——作一番对比,以之证实上述结论.这对于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建设崭新的美学理论体系,将是富有启发和裨益的.一、康德的审美四契机与严羽的“词、理、意、兴”说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对此,中西两位美学大师是怎么认识的呢?先看康德.他认为:美的问题是一个主观鉴赏问题.审美的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美的分析也就是“鉴赏判断”.他从质、量、关系和模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质:“趣味是仅凭完全非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表现它的方法,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二)量:“美是无须概念而普遍给人愉快的”;(三)关系:“美是对象的合目的的形式”;(四)模态:“美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作必然产生愉快的对象.”这就是康德的所谓“鉴赏判断的四契机”(即四个要点).把康德的四契机和严羽的诗有“词、理、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