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是农作物育种方法的重大变革,推动了其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一身简朴的穿着,时常行走在稻田间的广西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莫永生教授,今年已年近古稀,他从事水稻育种研究37年,带领广西大学的水稻育种团队,推出了“野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及其超亿亩应用”项目,该项目取得了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的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9年,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高大韧稻的设想,打破传统育种“矮秆”的研究方向,为未来水稻发展方向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奖励》2014,(5):61-62
姚海根 姚海根,1944年生,浙江嘉善人。1965年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目前为浙江省常规水稻育种攻关组首席专家。1974年以来的40年间,亲手育成晚粳“秀水”及“苏秀”、晚糯“祥湖”、早籼“嘉早”、杂交晚粳“秀优”系列水稻品种(组合)共86个,经各级审定115次,其中国家12个次、浙江73个次、上海20个次、江苏3个次、湖北2个次、湖南4个次、海南1个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作物育种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当推水稻杂交研究。自1976~1993年,全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24亿亩,增产稻谷2400亿公斤,增产额相当于近年来我国粮食年总产量的50%左右。这是作物育种史上的奇迹。水稻杂交育种,从方法上说,分为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三种方法的依次发展是育种程序越来越简化,育种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有关水稻籼粳广亲和性基因的研究现状。水稻籼粳广亲和性基因的遗传行为简单、是育种上一种重要的遗传工具。通过育种上的转育可将这一基因从原始籼粳广亲和性材料中转育到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中,这对于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特别是对于通过培育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来利用更高程度的杂种优势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学》2009,(8):76-76
据2009年3月10日《新民晚报》消息,日前举行的200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植物和微生物分子育种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成果的初步应用成效包括利用基因改良研发出了可存放100天的番茄、钾含量显著提高的烟草等,还可提高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立足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标,以“禾下乘凉梦——水稻育种方式的选择”为主题,通过5个任务的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归纳总结不同育种方式的过程和优缺点,学习根据实验目标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实现对育种方式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8.
系统介绍了RFLP的概念、原理、特点及其在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总结了RFLP技术用于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基因定位以及在育种上的研究成果,最后讨论了RFLP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分别介绍了稻的自然进化、驯化以及诱变育种、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现代水稻育种技术.在分析比较具体的技术路线基础之上,力求厘清水稻从自然进化到现代育种的演化脉络,同时对相关评价的客观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植物基因工程进行水稻育种,实现在优质的基础上提高水稻产量成为重要趋势.介绍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取得的重大进展,从组织培养体系对转化频率的影响和农杆菌侵染体系对遗传转化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周伟 《生物学教学》2009,34(8):71-71
1为什么会出现“杂种优势”? 杂交育种是指让基因型不同的作物品种进行交配或杂交,然后通过培育选择获得新品种。由于杂交引起基因重组,使分散在同一物种或不同品种中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产生加性效应,并且通过某些基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具有超亲类型的新个体。例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作物的培育就充分利用了杂种优势这一特点,其育种方法为让纯合双亲杂交,以获得超亲类型的杂合子品种,不过这种育种方法有一个缺陷,即需要年年育种。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教学》2008,(5):77-77
据东方网2007年11月19日消息及2007年11月20日《新民晚报》文章,上海农科院研究人员利用“小孢子”技术帮助农民增收、为餐桌增色,目前已建立高效育种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3.
金飞宇 《新高考》2008,(5):87-91
在科学界“南袁北李”蜚声海内外,“袁”指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1995年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2000年又获首届中国最高科技奖。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14.
RFLP原理及在作物基因定位和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RFLP的概念、原理、特点及其在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总结了RFLP技术用于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基因定位以及在育种上的研究成果,最后讨论了RFLP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是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基础,它的研究对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与揭示水稻发育过程中形态建成的光温调控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类型及其育性转换,以及近年来研究者对其调控机理和不育基因定位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有助于育种工作者了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同源三倍体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新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通过利用无融合生殖基因和培育同源三倍体来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新设想,指出了这一新设想的两大优点和急待解决的4大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将无融合生殖基因引入同源三倍体遗传组成中将可望消除其有性胚,而通过无性胚的产生来保持其遗传组成的相对稳定,进而可以达到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教学》2009,34(3):80-80
据2008年10月8日《新民晚报》消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科学家,日前同时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两篇论文,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破译”的两个功能基因分别称为GIF1和PROG1,前者在水稻灌浆的控制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水稻的“营养师”;后者对水稻株型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被称为水稻的“造型师”。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教学》2008,(11):71-71
据2008年4月4日《新民晚报》消息,日前,浙江大学农学院沈志成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明了一种转基因技术,解决了进行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水稻“逃逸”难题。他们在进行水稻转基因操作时,在向水稻基因组转入抗虫、纤维素酶或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了水稻本身具有的对除草剂苯达松的“解毒酶”,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阶段所介绍的育种方法主要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组织培养育种)等。1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即,不同个体间  相似文献   

20.
袁隆平(1930.9.7~)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祖籍江西省德安县。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于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工作。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杂交水稻种植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79年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科学年会,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19日,在北京被授予二○○○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