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波 《班主任》2000,(1):21-21
韧,辞书释日:坚而柔,遇外力作用时不易折断之谓也。古人将其提高到个人修养与德的高度,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韧,在古人的思想中,已成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志。意志的坚定,思想的坚毅,无不以“韧”作先导。可以这么说,“韧”是个人形成良好精神品质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因此,让学生多点韧性,应该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轫韧     
《新读写》2009,(10):17-17
韧,形声字,从韦刃声。韦是“违”的本字,后假借作“柔革”,即柔软的皮革。韦柔而刃坚,合起来产生了韧字的含义:柔软而坚固。常用词“韧性”、“韧劲”即用本义。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蒲苇纫如丝”的“纫”字注文只一个“结”字。此注不确。请看以下三家对“纫如丝”之“纫”的注解: ①纫,通“韧”,柔而坚固。(吉林大学韩峥嵘主编《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②纫,同“韧”,柔软而坚固(季镇淮等注《历代诗歌选》) ③纫,同“韧”。用蒲草比喻柔软而坚韧。(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  相似文献   

4.
水是至柔之物,也是攻坚强者;水既圆滑细腻,又坚强永恒。
  老子有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为班主任,我想学“水”之灵性,在学生思想道德、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方面,希望人人都有一颗向“善”之心,如细水长流,打造班级向“善”文化。  相似文献   

5.
稼轩词内容丰富多彩,手法变化奇妙,借典抒英雄末路之悲、壮志未酬之愤,悲壮激昂;或创造性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旨远,辞约而意丰,沉郁缠绵。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百炼钢”与“绕手柔”,刚柔相济,倾诉衷情。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可柔可刚,合道之常。”这句话的大意是:善于作统帅的人,他在刚强时不可摧折,在柔韧时不可屈服,所以,才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如果只有柔韧而无刚强,其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如果只有刚强而无柔韧,战斗力也必然会丧失殆尽;只有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才符合为帅之道,才是上策。在校长的领导与管理实践中,刚柔相济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取成功于险峻的功能,它既是一个军事生活  相似文献   

7.
刚柔相济的艺术山东临沂市河东区相公高中董恩范“刚柔相济”是高层次的管理境界“刚”、“柔”好理解,二者“相济”难。在我们做实际工作的时候,往往不是“刚”有余,就是“柔”不足,很难达到二者有机地融合。“新官上任三把火”,常常是“刚”过了劲。有的则墨守成规...  相似文献   

8.
以吾观之,朝晖之书,已初具规模矣。其天真率然之态,脱俗绝尘之趣,平和冲淡之气,溢目盈心,冷冷扑面。其楷如少年负纤,气力虽柔,已见雄强之质矣;其草如红颜驯骥,驰骤腾挪,已见豪爽之概矣;其隶则如稚子学步,蹒跚倚侧,憨态可掬也;其行则如白髯临风,举措安闲,而意绪苍凉者,风度可观也。夫古人论书,崇尚自然平淡之品。《书谱》所谓“同自然之妙有”桐江所谓“自然者清新”者是也。朝晖之书,大略属于新潮,然其恬淡之趣,兼蓄追慕古人之旨,甚可喜也。古代书家,亦标举法度。梦溪所谓“尽得师法,律度备全”,“学书须自法度人”者是也。故历代法贴,皆法度森然。余以为成法不可尽弃,亦不可尽守,大要不以法式为法,而又不离法式之规者为上。朝晖之  相似文献   

9.
文明的韧性     
<正>韧者,柔软坚实之谓也。韧之功,在思想文化、在语言文字、在文学艺术。韧,以千年不倒之姿,阅历史变迁、贯社会生活、展国人品格。当今的中国,恰需文明的韧性,铸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文化之韧,在于诸子百家的争鸣,在于儒家精神的深耕厚植。  相似文献   

10.
浅说“儒”     
儒家何以以“儒”为称 ,需从字源上探究这“儒”字的含义。《说文》“柔也 ,术士之称”的说法 ,历为学者所宗。其所以谓为柔 ,是由于把其主构“需”与“”相混。这种混淆由来已久。实则两字各有其本义。“需”训须 ,“”训柔。而“儒”取“需”义 ,即迟滞、流连、等待。《说文》“术士之称”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而所谓“术”,乃指道术。“术士”乃从事探求大道的人 ,即学者。儒家是探求大道的学者一派。“儒”作为学者之义至战国始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1.
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水,至强,至柔,可以水滴石穿.抑可以百变于无形;水,至善,至博,滋润万物而不居功,海纳百川方显博大。“上善若水”。“水之利万物而不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2.
丁緜孙的《谈谈<尚书>的训诂》(《历史教学》1986年第三期)一文中提到“柔远能迩”的训释,我对此提些不同的意见。丁文释“柔远能迩”云:“柔,安抚。能《正字通》顺习也。柔能在此均为动词,清训诂家颤锡畴说‘柔能以教化言……柔是顺其自然而导之,不强之以所难也。能者,有教其所不能责其所可能意。,《尚书正读》注释:‘柔远能迩、郑诗民劳笺云,能、侞也。安远方之国、顺如其近者。按如亦安抚之意。’”并据此译为“外交上对远方各民族用宽柔政策,引导他们归附朝廷,对邻近各民族就要用驯服的  相似文献   

13.
坚如磐石,无所转移;柔似蒲苇,其韧如丝.每个人心中都有些坚硬的东西,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些柔软的东西,柔似水,软如雪,百情绕肠.坚有度,柔有道,自我才能和谐,人生才能成功. 坚硬好像是一把利剑,披荆斩棘,不为所动.人生需要坚硬,唯其如此,才能坚守信念,把定方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开拓出成功的道路. 柔软恰似一汪清澈澄明的流水,善利万物,真诚坦率.人生少不得柔软,唯其如此,才能有情有义,不急不躁,上善若水,打造出和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儒何以柔     
近代学者多以“柔缓”以至“柔懦”释“儒”之“柔”,但儒者之“柔”并非由“驯顺”的意志发出,而是由“包容”之心而来。儒者具关爱同情之心,而又守以“德”安人服人之道,故而呈现出“慈爱”、“祥和”的“柔”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于儒者对族类的“大爱”,实际可以追溯至华夏先民一以贯之的对“生生”观念的体认。大儒由体味“天地之大德日生”而具有“大爱”,故而具有“柔和”地对待世人以及天地万物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师者如水     
《老子》云:“上善若水。”能当上善者,古之教化,今之教育。师者如水,对学生、对教育皆然,我作如是观。水利万物而不争。教育是去功利的,教师对学生亦然。教育,通过教师成全学生。若说功,则是于社会的教化之功;若说利,则是受教育者的成长之利。于教师本人,则不能谈功利。去功利之心者,方成良师,恰如水润万物而不求万物之回报。师不宜以强示生。师生之间无强弱,所谓“主导”“主体”云者,是从学习活动而言,并非师生力量、态势之强弱也。天下至者柔莫若水,然至刚者莫能与之争。  相似文献   

16.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确,水因时因势而起,滋养万物,至柔至刚,来去自如,亦同佛家所云“缘起缘灭”,不强求万物羁留,动则风生水起,静则坚毅如石。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充满了贵柔的生命哲学智慧:上善若水、专气致柔、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在生活中发挥柔性智慧的效用,修身、养性,柔而顺,顺而活,活而韧,韧而刚,以柔为用,以柔为刚,以柔为强,可使生命富有弹性空间,长久保持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  相似文献   

19.
植物学上常见的柔荑花序(catkin or,ament)一语中,“荑”字的读音和“柔”字的写法,长期以来很不一致.“柔荑”的“荑”,有的读作y(?),有的读作t(?),有的认为两种读法都行.到底应该怎样读?仅凭一般工具书对这个多音字的释义,则很难判断它在“柔荑”这个合成词中应该读什么音.如果多查几本工具书,并从“柔”字入手查找“柔荑”一词,就可以确凿无误地得出结论:“柔荑”的“荑”,只能读作t(?)(题),而不能读作y(?)(移).“柔荑”的“柔”,写法相当混乱,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一、全国高等院校的现行教材,有的写作“柔”(如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合编的《植物学》),有的却写作“葇”(如华东师大、上海师院、南京师院合编的《植物学》);二、有权威的工具书也有两种写法,  相似文献   

20.
[原文]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予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刘向《说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