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近年来京、沪、浙等地在课程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他们调整地方课程计划、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学校的课程权限,协同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等,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持、权力支持、资源支持、能力支持和方向引领。这表明地方课程管理的政策供给是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课程政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要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和空间,对学校课程权限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要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行为。应制定和颁布国家课程管理指南、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相似文献   

2.
学校课程建设是多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活动,应以相关主体间的学校课程共识为基础。而什么是学校课程共识是一个尚未在理论上得到明确的问题。综合分析学校课程共识的现象本质、认知特点和课程活动归属可知:学校课程共识应为学校课程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划的背景下,在集体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决策的活动中,基于理性同意和协商的统一,对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公共事务达成的一致认识,针对的是不同层级的课程转化和同一层级课程协作中因课程主体不同产生的课程差异问题。学校课程共识之于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在于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课程建设主体格局,最大程度实现各方利益诉求,提升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水平,从而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规划学校课程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获得的课程权力,它体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在学校一级的延续和深入。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中需要以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和学校愿景为基础,对学校的课程愿景、组织团队以及课程的诸多方案做出规划。规划学校课程可以采取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等策略进行。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课程规划同样重要,是学校课程理想与学校现状不断磨合的过程。它需要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提升这些因素做出努力,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研究、评价与调整等行为,以进一步拓展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典范、文化活动、文化表达彰显了学校课程的特色。文章从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课程意义三方面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家长有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内在要求、权力、义务及能力,社会民主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可能。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模式主要有审议模式、过程模式、决策模式。为保障和促进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有决策能力的家长,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建立和完善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组织,明确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职权与分工。  相似文献   

6.
学校课程统整中的课程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以学校为主体,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学校课程结构设计。学校课程结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将学校课程体系纳入整个学校的发展图景;实际地处理好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局限性;注重设计顺序。统整后,作为一种宏观的参考性框架,学校课程结构包括基本课程、强化课程、微型课程和自由学习四大块。  相似文献   

7.
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课程是对原有的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和发展。学校课程的内容分为学校物质文化课程、学校精神文化课程和学校制度文化课程,它具有校本性、多样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学校课程建设应遵循民主开放的原则、因校制宜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目标导向性原则,注意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显得越发重要。课程制度与课程体制、课程组织、课程系统、课程政策等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学校课程制度是一定时期内,在学校形成或制订的,结构严密、相对稳定、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全体人员都必需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是学校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与校本教研等一系列活动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运行保障,具有公共性、确定性、系统性、合理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以学校为主体,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学校课程结构设计。学校课程结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将学校课程体系纳入整个学校发展的图景;实际地处理好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局限性。统整后,作为一种宏观的参考性框架,学校课程结构包括基本课程、强化课程、微型课程和自由学习四大块。本研究以上海市新会中学为个案。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给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基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赋予了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并为学校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上位目标,是学校育人途径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重要依据,是学校课程观的重要内容,决定学校课程的设置,是课程文化及建设的关键。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学校课程观的主要变化遵循渐进策略、系统策略、传承策略和创新策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长课程领导逐渐成为课程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塑造学校愿景是校长课程领导的首要任务,学校愿景概括了学校组织的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轮廓和方向,通常会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课程领导者应把学校愿景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校园文化和校本课程中。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实施课程改革、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自二期课改以来,上海实行了市、区县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被赋予了充分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重心的下移,使得学校课程建设日益成为关注和推进的重点。从管理角度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实施形态看,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组织方式看,有学科课程、  相似文献   

15.
钱铁锋 《江苏教育》2015,(11):42-44
学校把根据校情调适后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都作为"学校课程",课程建设为学校课程品质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厚实基础。在经历了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用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业已取得的课程建设成果进行梳理、洗涤与整合,力图使课程更好地承载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曾宪一 《教书育人》2011,(35):46-48
课程文化的构建力课程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体现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具体操作时,在基础型课程里是渗透学校文化,在拓展、研究型课程里是彰显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学校课程治理转型反映了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需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其动因、内容方式和支持条件。社会形态的开放转型决定了需要赋予学校课程决策权,社会结构的流动转型决定了需要多主体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服务民生的社会功能转型决定了需要发挥学校课程治理的价值整合作用。学校课程治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化解学校课程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其内容和方式在于理顺学校课程发展的主体关系,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通过协商对话化解课程矛盾,改善课程育人过程;打破学校封闭,规范社会力量,优化课程育人环境。要从集体行动理论的角度思考学校课程治理转型的社会支持条件,包括课程标准的社会价值共识支持、课程发展的多主体协同机制支持、课程运行过程与质量的评估监控机制支持等。  相似文献   

18.
课程规划是课程实施的的本质要求,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规划与实施是学校的责任和权力.如何规范制订学校课程规划,给学校以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中的参考,是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构建了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框架,并对框架中的各部分予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  相似文献   

20.
孙骊 《上海教育》2014,(4):84-85
南桥小学自2004年以来,从学校课程特色建构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文化,注重对学校优秀文化课程的研究和挖掘,努力将办学传统进行课程转化。2006年,在原有课程架构的基础上,学校经反复研究-9探索,初步形成了凸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学校课程方案。之后,学校围绕这一课程方案,树立“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即根系、课程即能量交换、课程即旁逸斜出”的概念转化,还构建了“树”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成就学生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