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但今日的教育问题仍与陶行知生活时代的教育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陶行知融会中西教育哲学,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大教育观,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但今日的教育问题仍与陶行知生活时代的教育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陶行知融会中西教育哲学,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大教育观,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社会发展水平上,教育究竟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20世纪60年代为社会的发展勾勒出了美好的蓝图,并为教育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个理想的描绘——学习化社会。他认为未来社会不应该是一个单纯教育制度发达的社会或是人们迫于经济或职业的压力而去追求功利学习的社会,而是人人从劳动中被解放出来的闲暇社会,是人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旨在提高人的自身价值和教养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体现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对人的品格形成十分关键,要培养全面的品格就应该从这一时期着手塑造.地理学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地理科学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完美结合,地理教育应该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出贡献,"真正造就世界今日和未来之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  相似文献   

5.
冯东 《教育评论》2012,(1):9-11
李泽厚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以哲学和美学成名,其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较少,却有独特见解。他认为,教育学将是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的心性而非功利性,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方向应该是开拓与创造。还认为,当前教育体制问题严重,教育理念亟须改观。这些教育理念对改进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时代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6.
在智能时代,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反思教育、重塑教育生态成为热议话题,寻找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理性地预见未来教育是热议的关键内容.研究从教育企业在未来教育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出发,探索未来教与学的样态,预见技术促进未来教育的趋势.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了13家教育企业代表的文本数据,发现企业对教与学的现状有较为直观的感知、对未来教与学有独特的预见.未来教育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驾驭技术之东风,服务人的个性化发展,回归教育本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协同推进,最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迎来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是教育的新根,Internet是未来教育的黑板.教育也在不断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最显性的标志.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技术保证.教育从应试教育变成了素质教育,那么教育技术装备也应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相似文献   

8.
谭凤兰 《宁夏教育》2005,(12):24-25
节约,成了时代发展所不能绕过的一个主题。社会越是进步,节约教育越是要“跟进”。作为学校,作为教育使命的承担者,我们该如何呼应时代,对未来社会的公民进行行之有效的“节约教育”呢?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社会分工程度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需要社会分工,但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分工越是发达,越把个人固定于某一个生产领域,个人的片面发展就越是严重,人性的丰富性也要受到压抑,从而导致人的异化。人类社会的所有努力都应该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未来的理想社会理应朝着满足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前进。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依法治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法的视阈下,厘清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是十分必要的,概括而言,可以把其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弱法而教阶段、无法乱理阶段、有法而制阶段、有法而治阶段、法的精神阶段.用法的精神来发展中国的教育应该是未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探讨教育改革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分析教育改革实践的核心要素与基本结构、确立"谁来改革-改革什么-如何改革"这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已经上升为世纪之初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在阐释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与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改革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调控以及反馈总结等问题,对教育改革的主体与对象、原因与目的、手段与途径进行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存在着执着于个人有限的经验,进而遮蔽事情的整全,或者对自身之外的有限经验痴迷与崇拜,从而视局部经验为普遍真知,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教育经验主义现象就其表征来说,主要有人们对局部经验的趋之若鹜、对教育理论的简单轻视和对方法、技术的情感偏执;教育经验主义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经验对教育实践者具有亲和力,而教育理论又过度学术化,说到底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运行着不同的逻辑。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显然阻碍了教育实践境界的提升,对教育研究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为了消解这一现象,教育研究者需要揭示教育经验的局限,自觉改变教育研究的形象,并探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种逻辑的会通。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教育效率是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率的衡量标准不同,教育有其独特的效率原则。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两个相互联系、同等重要的教育目标。现代教育应该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并重"的原则。单一依靠政府或者单一依靠市场都是有缺陷的,需要一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发挥辅助作用的混合机制,这种混合机制比任何一种单一的机制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  相似文献   

14.
教育决策过程中存在众多信息失真的现象,其中部分是由于政策利益相关者、政策研究者和决策者各自对政策信息的把握不到位,以及政策信息在三者之间不良传输而引起的.要避免此类信息失真,就应提高三者自身的素养和优化三者间的信息传榆渠道.  相似文献   

15.
从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理论出发,考察教育私人投资的社会溢出和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教育公共投资的城乡与区域溢出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投资决策的变化。结果表明,教育的溢出效应对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政府教育投资激励产生抑制效果,一方面是教育的现有差距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作为主要投资来源的政府和家庭的激励程度的降低又进一步恶化了教育投入不平衡的程度,差距随着经济和教育投资的不同增长路径越来越大,弱势家庭与弱势地区的教育投入有陷入"低发展陷阱"的危险。需要建立针对弱势家庭的风险性补偿机制,以及针对弱势地区的区域性补偿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教育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走过了从教育测验到教育评论的历程,形成了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教育评论理论,并且这一学科群落已经形成。但由于这些理论和学科群落并不成熟,许多人对该学科群落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清。因此,很有必要从多角度对该学科群落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辨析,并对该学科群落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改革是立足现实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引进、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创新的文化变革。立足教育现实,反思教育的传统,关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历程,进行教育创新,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取得预期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的规模、质量、效率和效益是高等教育经营的四大要点,追求规模、质量、效率、效益协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有利于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率和规模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既能促进规模的发展,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应把教育经营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9.
教育工学旨在寻求一条理性的和可操作的路径,以连接教育思想、理论与教育实践。虽然像教学设计这样的探索已在进行,但在教育学立场上的教育工学探索仍然没有成效。教育工学在今天的提出,主要是三个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1)作者个人的相关理论思考;(2)教育学科自身的完善;(3)教育实践的发展。三种因素的作用使得教育工学的提出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0.
探索教育规律破解教育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科研队伍逐渐壮大,科研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不断增强,但教育科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就必须立足创新,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回答国家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加强教育科研团队建设和合作研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专门教育科研机构要加强能力建设,整体谋划,把研究方向调整到国家发展需要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