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读·绘·写·展·编"是我班本学年实行的课外阅读方式。"读·绘·写·展·编"能有效地指导低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读"是指师生或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儿歌、绘本、故事等内容;"绘"是指孩子根据儿歌、故事想象情境进行绘画;"写"是指孩子根据儿歌、故事、图画进行句式仿写和故事编写;"展"是指孩子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编"是  相似文献   

2.
一、善用儿歌有声传递规则 儿歌读来琅琅上口,很有音乐的韵律美。低幼教育者和教师多用儿歌来进行阅读启蒙,开启孩子的心智,训练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笔者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利用儿歌来传递规则的小诀窍。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情感的历练。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提升审美素质。创设情境感知美。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音乐和图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儿歌的创作必须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孩子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契合孩子审美需求。让孩子通过听儿歌、唱儿歌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又能发展情感、认知、想象力。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我抱着刚出生十几天的小孙子,轻轻地唱着这首我谱曲的《摇篮》,看得出来他真的很享受,很惬意。这首歌是2005年8月31日创作的,是我创作的第一首儿歌。儿歌,简约不简单听上去歌词和旋律都简单的儿歌,其实创作起来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常有人说,听某老师的课,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艺术享受,这说明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仅就物理教学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作一些初步探索。一、物理教学的内在美源于科学美科学和艺术一样,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有美的价值、美的规律;科学研究能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科学美的特征归纳为和谐、简单、奇异三方面,即科学美的三种表现形式,这三大特征均可在物理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一)和谐的美。物理世界的和谐性是由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决定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所描绘的物理世界图景应是一幅完美的画,但描述这幅图画的不是…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写好本课要求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 (3)能借助图画感知儿歌内容。  相似文献   

7.
儿歌教学,要因“儿”而异,因“歌”而异。如何进行,应视情况而定,我一般采用以下六法: 一、构图法所谓构图法,就是教者根据儿歌内容,画出相应图画,制作幻灯片,充分发挥视觉作用,让幼儿结合图画学儿歌。如大班教《小熊过桥》时,可制作下图所示的活动幻灯片(图中小熊能左右活动,流水、鲤鱼、乌鸦能上下活动,竹桥也能上下活动),边操作活动部件,边引导幼儿观察,学说儿歌。这种方法,具有直观的好处,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儿歌是幼儿最早接受和最易接受的文学形式,幼儿通过儿歌听赏念唱受到心灵的启迪,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事幼教工作者自己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创作儿歌,就更能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这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且美化孩子心灵,让孩子健康成长。本文在儿歌创作方面谈了几点经验,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儿歌是幼儿最早接受和最易接受的文学形式,幼儿通过儿歌听赏念唱受到心灵的启迪,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事幼教工作者自己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创作儿歌,就更能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这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且美化孩子心灵,让孩子健康成长。本文在儿歌创作方面谈了几点经验,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语文教师能以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激起学生审美的体验,同时,把科学美与有机结合,产生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美,并熔语言、造型、视听艺术于一炉,以作品媒介,在他们心中架起感受出美,享受艺术的桥梁,这样就能既发展学生的视、听器官,又发展他们的审美知觉,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健全他们的审美判断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教小班幼儿画画,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教学形式注意游戏性。如教幼儿画斜线,我选择下雨天,让孩子观察下雨的情景后,和幼儿共同作画。我画撑伞穿雨披的小朋友上幼儿园,让孩子添画斜线,孩子画斜线时我念儿歌:大雨下,哗啦啦,嘀嘀嗒……当儿歌念完时,图画也画好了。孩子表现得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分辨图画中的颜色宝宝在3岁时能认识5种颜色如红、黑、白、黄、绿或者蓝色。可以让宝宝在图中先指已经认识的颜色,再学一种不认识的如蓝色或紫色。用图画学认颜色能促使宝宝进一步提出学习要求,就会学得更快。开始学习倒数数过去学数数都是从1开头,现在要教宝宝倒过来数。会数数的孩子很容易学加法。如1+2是3,1+3是4。如果学会倒数数,孩子就会算减法,例如5-2是多少,宝宝用手指比减数的数目,从5起倒数两个手指,得出3。可以用儿歌学习倒数数。“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相似文献   

14.
<正>一、现状审视:直面绘本教学"审美熏陶"的缺失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故事,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有着深刻的内涵、优美的画面,蕴涵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可以带给孩子美的体验和享受,是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来源,理应成为幼儿园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绘本教学重视阅读的固有形式和认知技能,忽视幼儿阅  相似文献   

15.
韩延怀 《考试周刊》2010,(46):28-28
语文教学中充满文字的美,更洋溢着图画的美、音乐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把多媒体搬上讲台,就能够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相似文献   

16.
跟以往的教材一样,人教版一册新教材仍将学习汉语拼音放在首位,这对七、八岁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仍是一个难点,学习起来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虽然新教材编排了大量的彩色情境图,从第四课起每课还配了一首儿歌,但终究所及有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结合新课程标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把儿歌引入课堂,编一些有趣的儿歌,使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儿歌语言生动,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是儿童最熟悉的歌谣,为孩子们所喜爱,它具有语言美、韵律美、简洁美。可以说,儿歌与审美教…  相似文献   

17.
《小竹排在画中游》是一首儿歌,配有相应的彩色画面,诗句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韵律美、图画美的享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诗词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体方法有:反复吟咏,感知韵律美;发挥想象,欣赏图画美;剥笋深挖,体会思想美;创设情境,领悟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古诗朗朗上口,文质兼美。小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不但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陶冶情操和培养审美情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规定小学生要背诵古诗80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背诵方法,积极探索背诵古诗的新方法。1.想像成画,边想边背。如背诵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图画:古代有一个好奇的孩子,他正在抬头仰望夜空。夜空中有一轮圆月,孩子叫不出月亮的名字,就叫它大玉盘。看月亮的孩子又怀疑那是仙人用的镜子,飞落在天空中。又如苏轼的《春江晓景图》,可以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归类识字”(一)第2课是看图归类识字,共有8幅图,8个词语,12个生字,一首儿歌及随儿歌出现的3个词语。教学时应注意两点: 一、理解编写意图,掌握教学要求。 本课8幅图画的是8种树木,用图画表示词语意思,随着词语编写儿歌“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这就讲出了8种树木各自的特点。儿歌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理解,便于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