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湖北日报刊发了一则消息《一封表扬信让三部门汗颜》,说的是武汉市蔡甸区区长收到退休干部肖光配写来的一封表扬信:“建设部门工作行,接待来访很热情……”原来在春节前,肖光配接连跑了供电局、城管局、建设局.4盏3年不通电的路灯在3天内亮了。  相似文献   

2.
表扬报道作为正面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时候,认真地研究一下如何抓好正面报道中的表扬报道很有必要。 如何搞好表扬报道,不少同行早有论述,再讲一番无非是个“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3.
周榆宇 《大观周刊》2011,(30):196-196
在适合的时间和适当的场合,对孩子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愉悦的成就感,从而让孩子在真诚的肯定中享受快乐.同时也获得足够的自信,让孩子在原有良好表现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真 《新闻三昧》2008,(5):46-46
笔者是一个大学毕业刚进报社工:作不久的新兵。春节前,报社安排我一个任务,回家过节时采写一篇反映抗灾的春节见闻。  相似文献   

5.
芨藜 《声屏世界》2013,(4):72-72
几个月前,我应邀采写了一篇"重要"的消息《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某区55名"无户头"居民喜领养老金》,说的是某区采取特别措施,让55名没有办第二代身份证或第二代身份证信息有误的居民在春节前高兴地首次领到了养老金。消息见报后,我自鸣得意,认为自己有幸获得一条"大鱼",写了一篇高扬主旋律、凸显正面效应的好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6.
晓方 《新闻前哨》2010,(11):73-73
江城武汉.已有七座长江大桥长虹卧波,还有一座在建,可谓长江大桥之城。这些桥,除了印在人民币上的“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长江大桥外,白沙洲大桥可能最有名了。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闻”,人们已经做了和必将去做许许多多的章,本只涉及会议新闻与社会新闻的两个问题的两个小角度,与新闻界朋友探讨之,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一个大隆水库,省长不亲自召开办公会,今年就开不了工。一个三亚学院,原计划今年9月份就要招生,到现在还一点没动。我不亲自召开办公会,我看明年9月也招不了生。就是一个表扬6名援藏干部的文件,有关部门2002年4月就提出来了,经过两年半时问,到2004年11月才旅行到了我那里。笑话不笑话?”2004年12月16日上午,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卫留成在全省行政监察工作座谈会上,抛开现成的讲稿,一连举出三个事例,痛斥海南省一些政府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中的“机关病”。(2004年12月18日《现代金报》)  相似文献   

9.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春节前夕,王羲之故里画家马笑雷出了一本画集,2月4日从临沂书城举办首发仪式,这是一则看似非常普通的新闻。我们在报道的时候,没有拘泥以往处理方式——根据新闻通稿发个简讯,而是进行了深度开发,立体化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写好写活时政新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变工作报道的写法,尽量使沉闷生硬的工作新闻变得轻巧灵动起来,以易于阅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工作新闻像总结”的状况。其实不管是写什么材料,都应有主次之分,要分清孰轻孰重,详略安排要得当,不必平均用力,新闻不是开“中药铺”。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审读中存不存在“第一感觉”?回答是肯定的.在有限时间内,要尽可能地消灭差错,尤其是杜绝重大差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把握“节点差错”;二是要抓“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15.
向海是世界著名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人们对素有“地球之肾”和“原始宝库”之称的向海情有独钟。我在向海所在地的吉林省通榆县生活了36年,期间,由于工作的缘故,使我与向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发现,向海不仅已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里的一种牵挂。  相似文献   

16.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03,(10):39-40
读者对新闻类别的选择结果 北京人最关注首都,广州人最关注财富,上海人最关注消费……这是不少办报人按常理所作的“合理想象”。可是,常理往往不“常”,常常让我们的想象失“常”。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主办的《新闻与传播》杂志,转载了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六城市报纸影响力研究”的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如果你想推敲一番文中的数据,仅仅“阅读报纸最想获得的信息”这  相似文献   

17.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卖拐》、《卖车》,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意味深长的讽刺,赢得观众一致好评,尤其其中赵本山的“忽悠”,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级新闻单位目前正在深入开展“三项教育”学习活动,但仍不时有一些类似的“忽悠新闻”在媒体上露面  相似文献   

19.
苏杭 《记者摇篮》2006,(9):57-57
让硬新闻“软些、再软些”,寻求新闻的大众性、多样性、可视性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今新闻人的共识。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笔者感到,要达到新闻的“软化”,实现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还必须有附着力、观察力和译制力这“三力”作支撑,从而真正实现“三贴近”。  相似文献   

20.
新闻策划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家论争的特点是,“新闻策划”这个概念的含义似乎涵盖了太多内容,以至于大家表面上谈的都是“新闻策划”,实质上说的并不是同一个对象,因此,对此概念以及各种冠以此概念阐述的观点加以严格清理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董天策在《传媒竞争中公关行为的介入及其影响》中所提到的,围绕“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