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人与作文     
中华文化,历来讲求“文道合一”,但在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现象,严重背离了中国文化人一贯追求的原则,让作文教学进入到一个误区。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做人与作文     
中华文化,历来讲求“文道合一”,但在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现象,严重背离了中国文化人一贯追求的原则,让作文教学进入到一个误区。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4.
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从中学到大学,似乎很少重视“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于是“模式作文”“技巧作文”盛行,为文而文,使作文与人格分离;为文造情,使作者心理畸形。写作教学须重视“人本”,还作文以健康。  相似文献   

5.
马原 《现代语文》2010,(12):149-150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学生的作文“人”、“文”分离。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应责难,而是要开启学生智慧之窗,使之渐能悟道,自会作文。  相似文献   

6.
结构清楚,中心明确,是众多教师作文教学时所追求的目标。而材料是否来源于生活,是否真实,许多教师则不强调。正是因为教师的这一追求目标,使得学生作文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胡编乱造,人云亦云;为了反映助人为乐,都写“帮老奶奶扫地”“扶盲人过马路”等,千人一面,“人”“文”相差甚远。这样的作文苍白无力,没有生命,成了泛泛之谈的文字游戏。为了促进“人”“文”结合,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靠人写,这似乎再明白不过。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味宣扬“立意要高”的作文标准,我们的学生由于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及淡薄角色意识的话语趋同,致使“人”“文”分离似乎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当我们热切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学生的心灵正在“美丽谎言”下形成斑斑锈迹。人格个性人为斫损正在扩展.精神家园荒芜萧索正在蔓延。所以,当前的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人文合壁,让学生写出悟性,释放灵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壁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0.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 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 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 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11.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人“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作文教学程序,以教师下水作文或选文来做示范,使学生有路可循,有例可依,放笔为文效果甚好。“以文教文,以文引文”把抽象的作文教学赋予了实践性、直观性、交流性、启发性,作文水平得以大面积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如其人”是通常用来评价作家作品的传统命题.但“文非其人”的现象在古今文艺史上普遍存在,这与人性及情感复杂性、创作的动机与临文状态、艺术家处境遭际和立场的变动性、创作的虚构性与想象性、主体行为气质的特异性有关;此外,“才”与“德”分离,生活中处世、交际以品性、情操为重而作品遵行“艺术真实”法则;文本问世是公开还是隐秘也直接导致艺术家主题选择、情感表达、创作过滤的不同.至于读者对“文”“人”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人的伦理价值取向及时空原因等,也会导致“文”与“人”不一致.总之,“文非其人”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后世读者在接受和批评中不可单纯地、机械地乃至静止地看到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全面地、立体地对“人”“文”关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传统命题有更清醒、更理智、更深入和更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覃章俊 《湖北教育》2002,(23):24-25
传统的作文教学“人”“文”分离。个性化作文目标应该着眼于“人”,开发人的生命。面对现实作文中的“沉疴”,不要一味地责难,而要从本质上理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人”。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尊重“人”,发展“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应试作文的弊端,这极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发挥和情感的抒发。应该由应试作文教学转向素质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也就是要从“为文而造情”转向“为情而造文”。  相似文献   

16.
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似乎很少重视“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翻阅他们的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使学生的作文形成了一种新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假、大、空现象。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均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数字人文”如何在科学与人文精神、算法风险与主体意志、数据为王与共情难再、数据思维与论证驱动、数字标签与问题意识中寻找到平衡点,成为“数字人文”进入高校教学的关键点。文章以美术史教学课堂为例,探寻其应用“数字人文”的逻辑起点。依据生成性教学哲学和深度学习理论,通过课前预习单、课中跨媒介和课后“活作业”三种策略,结合“数字人文”中的数据库、数字分析和数字发表三要素,为学生立体艺术史的自主生成、深度艺术史知识的自主探究、艺术史知识与设计创作实践的结合和互补,创造算法与人文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梁琳 《现代语文》2014,(4):125-127
新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生命的表述形式应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坚持开放原则: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之外,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心声,让“人”融入“文”,让“文”包蕴“人”。  相似文献   

20.
作文与做人     
当今中学作文教学,大多注重的是方法与技巧的讲解,急于求成,功利成分较多.很少从学生的生活思想方面特别是做人方面给予指导。文章归文章,人归人。甚至有的人提出作文与做人还是不宜结合评价,认为人虽然不好,但文章写得有水平,值得学习。“文”“人”可以不一、“才”“德”可以分离。在这样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作文教学的重点自然是放在如何做好“表面文章”了。以致学生作文审题困难,立意过于一般,真情实感缺乏,抄袭套题现象严重。出现了在中考和高考中,许多同学为了取悦评卷老师竞胡编乱造,更有甚者将活生生的家人写成“父母双亡”。其实,作文与做人是相一致的,教学生作文应该先从教学生做人开始。我在近三年的作文教学中.从“作文如做人”、“作文先做人”、“做真人写真文”、“作文中做人”等四个方面进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