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静农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作家,是“乡土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集《地之子》曾受到鲁迅很高的评价。本着重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了小说集中的14篇小说;同时较为细致地比较了台氏的乡土小说与鲁迅乡土小说的异同,从而认为所谓“台静农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杨义语)的论断是不妥的;《地之子》有着自己思想和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无可置疑,新时期的中国乡土小说逐渐走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也无疑给乡土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在整个小说领域内是作为一个主流体系而存在的,它几乎在左右着小说发展的走向。从莫言的“三红”(《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到《丰乳肥臀》,从刘震云的《塔铺》到《天下故乡黄花》,从贾平凹的“商  相似文献   

3.
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为我们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也为此后的乡土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本书对乡土小说的研究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归纳乡土小说"三画四彩"的美学定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乡土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尺和维度;其次,对乡土小说悲剧精神的特殊关照,成为丁帆论述《中国乡土小说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再次,丁帆从比较的视角进行乡土小说的研究,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丁帆在《中国乡土文学史》的论述中对乡土文学提出新颖的观点,抒发"愤激"情怀。  相似文献   

4.
“商州世界”是贾平凹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照视点。从《商州初录》对商州世界的诗意抒写,到《小月前本》、《浮躁》等对商州社会精神躁动的审视,再到《高老庄》与《怀念狼》对知识者精神回乡的尴尬书写,直到《秦腔》与《高兴》中对乡土文明的终结与农民城市生活的记录,尽管视角或显或隐,或正或侧,贾平凹始终执着地以故乡商洛为用之不竭的源泉,其作品也由此勾画出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与乡土精神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雷达对2005年中国小说作了评述,在“突破欲望层面:由家族、乡土、政治化进入民族灵魂”的标题下,对毕飞宇的《平原》与贾平凹的《秦腔》作了评析,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耀灿主编、王树荫、曾长秋副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以下简称《史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1999年7月出版,这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该学科第一本研究生统编教材。《史论》从体例、观点到材料,都有新颖可取之处。同以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相比,《史论》的一大特色是采取史论结合的专题形式,“以论为主、以论带史”,而非“以史为主、寓论于史”。《史论》根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及目前的研…  相似文献   

7.
▲:谷川先生,您是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自上个世纪70年代,您提出并运用“共同体”理论阐释中国史以来,可以说,近三十年来日本有关中国史,特别是六朝隋唐史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与您密切相关。您的理论也早已为欧美学界所熟知,这两年中国大陆也将您的两部大作《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和《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翻译出版。前者经马彪先生翻译200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后者由李济沧先生翻译,200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围绕这两部书的讨论也方兴未艾。我们感兴趣的是,像您这样杰出的学者,最初是怎样踏上中国史研究道路的。■:说起与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基本是缺失的。完整的乡土经验进入小说文本,是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遇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土小说的分化基本都是政治形势驱动的结果,对政治的不同态度衍化出了不同的乡土小说流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时代呼唤出来的科学话语体系,确立了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新时期乡土小说打破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文学局面,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传统被激活,西方文学资源的大量引进催生了中国文学一波接一波的文学思潮。内外共振中,世纪之交的乡土叙事更加厚重、更加开阔、更加圆熟,也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最切近的文学传统。新的文化语境、新的表现题材、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叙事手法,使得“新乡土小说”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土小说史》是丁帆乡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这部书中,丁帆对中国乡土小说理论进行了建构,他不仅对乡土小说概念进行了重新阈定,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并以此作为评判乡土小说的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丁帆却未能始终坚持这一标准,随着乡土小说各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变化,丁帆的衡量标准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潘军长篇小说《日晕》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力作。重读这部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在同类题材中,小说较早对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乡土历史与现实做出深刻的反思,丰富了此期乡土小说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作品中个性化的心理独白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拓展了现代乡土小说的艺术审美空间。小说既有反观也有守望,寄托了潘军对乡土中国的某种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12.
乡土小说随着学研究的深入业已成为一门“显学”。在多年来乡土小说研究不断演示生机和深入拓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见地的学术论和作。但新时期以来,以整体审视、理性批判的眼光反思评估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并对之进行综合系统的化研究还不曾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讲,陈继会“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创举”(鲁枢元)。在这一点上梳理乡土小说研究,陈继会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作为一位以乡土小说为主要研究阵地的学,  相似文献   

13.
戴厚英的乡土小说,尤其是《流泪的淮河》中的第一部《往事难忘》与第二部《风水轮流》对淮河都有大量而又独特的描写。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戴厚英成长的文化和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中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通过梳理淮河与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的关系,可以开掘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中淮河文化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严家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知春集》、《求实集》到《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再到主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研究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清晰地标划出他学术研究和治学思路不断走向深广的轨迹。他数十年来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观照问题的全局性、对艺术和思想问题把握的敏锐性、治学态度的严谨性等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肖佩华先生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抓住中国市民社会的“市井”特色,并以此为参照概括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市井”式特征。该书选题新颖、角度独异,富于原创性。篇章结构合理,材料丰富,史论结合,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实在、恰当。在学术上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新中国成立70年乡土小说创作的纵向考察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乡土书写经历了从走入政治乡土,到重返文化乡土,再到告别传统乡土的转换。赵树理195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汪曾祺198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受戒》,莫言1986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分别表征着三种乡土书写的新样态。它亦从文学层面透露出时代环境对人们情感心理的折射: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心态从高度的政治整合,到整体的文化怀旧,再到多维的情感突围的流变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多元诉求。  相似文献   

19.
龚军辉(以下简称“龚”):何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您是我一直崇拜的一位作家,我读过您的许多作品,特别是小说《白色鸟》,印象特别深。这篇小说入选了人教社统编初中语教材,我想就这篇章和您进行一下交流,可以吗?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性(诗性)是中国现代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从鲁迅的《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伤逝》。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到沈从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诗化小说”)的谱系,并且达到了现代小说的最高水平。“诗化小说研究书系”的出版,使以“建立中国现代诗学”为目的的“学本体研究”计划迈出了实施的第一步,或许中国社会、思想化的外部条件总是不利于这样的研究,它的被忽略、孤寂、边缘化,至少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与价值才又是不可否认与抹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