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佫蒙 《家教世界》2012,(16):12-13
"泛灵论"是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心智成长时提出的概念。他以此来概括儿童认知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儿童经常以生命式的、拟人的思维来解释所有客观事物。泛灵式思维在文字艺术、尤其是美术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它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即使成人也有。但多数人都对其一笑置之,只有少数人重视。世界上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以泛灵式思维为基础。可以说,泛灵思维是打开人类想象力的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2.
一个小枕头,小女孩会把它抱在怀里,柔情地摇,轻轻地拍,认真地哄它“睡觉”。幼儿的这种“幼稚”行为,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孩子模仿和想象的结果。其实,除了模仿和想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幼儿的“泛灵”心理。什么是“泛灵”心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泛灵”心理是幼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不同于成人艺术中的“拟人化”。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都极为有…  相似文献   

3.
徜徉在蒙汉文化之间,鲍尔吉·原野用自己的生命经验与创作经验提醒着我们去寻回丢失的童心,去学会以"泛灵"的方式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去创造诗意与哲思互相缭绕的健康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4.
本文解析了儿童简笔线描及其特点,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把握儿童的泛灵心理、尊重儿童的想象创意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教学和辅导的方法,还谈及了教学辅导中的几点忌讳。  相似文献   

5.
一个小枕头,小女孩会把它抱在怀里,柔情地摇摇,轻轻地拍拍,耐心地哄它“睡觉”;一个洋娃娃玩具掉在地上,孩子会赶紧抱起来替它掸掸灰尘,揩揩“眼泪”,叫它“听话,别哭”!幼儿的这些幼稚行为,人们通常认为是孩子模仿和想像的结果。其实,除了模仿和想像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幼儿的“泛灵”心理。什么是“泛灵”心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  相似文献   

6.
电影《阿凡达》通过叙述未来后现代人类与外星原著民的对抗,表达出对人类现代文明异化的忧虑和对文化平等共存的美好希冀。该片中,大量人类学知识得到了完整和完美的呈现。文章运用人类学知识和理念,从文化相对主义、人类群体意识和泛灵信仰三个人类学研究视角,探寻影片《阿凡达》所隐含的深刻意义,从中引发对文化异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彝族民间以自然物候占卜吉凶的方法不胜枚举,而忌见动物交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民俗文化现象.按照民间的说法,目睹某些动物的交配行为是不祥之兆,要请人焚香化纸禳祓.在彝族民间以生殖为主导的信仰世界里,忌讳动物交配实际上是图腾崇拜与性污秽观念相结合后出现的,对动物交配这种自然界经常见到的现象产生出来的泛灵观念是图腾崇拜的遗风,反映了先民对图腾的敬畏.  相似文献   

8.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 (animism).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9.
宋雪莹 《考试周刊》2013,(46):18-19
认知隐喻观认为,人的思维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的基本认知手段。本文从认知隐喻观角度考察儿歌中的隐喻。得出的结论是,隐喻在儿歌中大量存在,儿童的思维是隐喻的。因为儿童的泛灵心理,儿歌充满拟人隐喻,又因为幼儿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够,词类单一,所以儿歌中的隐喻多为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相似文献   

10.
张秋荣 《成才之路》2013,(27):28-29
高士其的作品揭开了大自然神秘面纱的一角,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为儿童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令人神往;他的科学文艺作品采用儿童喜欢的游戏的方式,形式多样新颖、活泼有趣,深受儿童的喜爱;他的作品采用比喻和拟人的“烹调技艺”,迎合了儿童的“泛灵”心理和缪斯天性。通过拟人和比喻的艺术化处理,一切深奥的、枯燥乏味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摇身一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幽默有趣的缪斯恩赐了。高士其以儿童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效果是不同的,换言之,一篇优秀的文章肯定在语言表现手法上具有独到之处,那么有哪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呢?1.泛灵生情,描写生动情自生华丽是一种美,质朴也是一种美,关键在于贴近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情思,而"情思"是文采之源,其中"泛灵"是生情的方式之一。所谓的"泛灵"就是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赋予万物以人的心理、情  相似文献   

12.
儿童化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出神人化地拨动孩子的心弦,启迪着孩子的心智,只要教师一张口,就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用儿童化语言上课,师生心理贴近。学生容易接近,上进心、求知欲也易于激发,孩子吸收的知识信息量多,课堂气氛活跃,教育效果明显。儿童化语言要做到“活”形式多样,形式“活”,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经过一定的加工。以不同的形式,应用于各项活动的设计之中。因材施教,方法“活”,儿童有着个别差异,在儿童化语言的应用中,同样要注意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符合该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这在个别教育中很重要。内容不断变化。内容“活”,由于各项活动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儿童化的语言不可能一成不变,不能一句话通用到底。在教学中,儿童化语言的运用应注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童话阅读与"泛灵观念"、童话阅读与"发散性思维"、童话阅读与宣泄作用几方面阐述了童话阅读对儿童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童话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由于童话的幻想融进了儿童心理特点,童话的拟人契合了儿童泛灵思想,所以儿童能够自然地亲近古今中外的童话文本。童话是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十分重要的动力,主要体现在:抒情童话有利于儿童美好情感的培养;热闹童话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科学童话促进儿童知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基于儿童立场是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目前很多红色文化课程中存在幼儿主体地位不清、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恰当等问题,因此需要基于儿童立场去设计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基于儿童立场体现在重视幼儿的认知特点上,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直接感知性、泛灵式思维和自我中心性等特点。红色文化则具有文化性、象征性和时代性。因此,  相似文献   

16.
儿童能够与他人公平分享资源是其利他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源分配任务中儿童面对不同分享对象时做出的公平性选择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实验1选取4-5岁儿童59名,考察儿童在面对朋友和陌生儿童时做出的公平性选择,结果表明儿童对朋友的公平性选择多于陌生儿童。实验2选取4-5岁儿童46名,考察儿童在面对朋友和两类陌生儿童(直接互惠的陌生儿童和间接互惠的陌生儿童)时的公平性选择情况,结果发现心理理论对儿童与不同对象间的公平性选择有促进作用,儿童的公平性选择受分享对象特点的影响,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在儿童对不同对象公平性选择中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建构主义关于儿童概念获得的一般认识儿童的概念是如何获得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概念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儿童是自己知识的设计师,儿童新的经验是在和现存的心理图式的联系中被解释和理解的,知识、概念的获得是儿童积极建构的过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成人会发现儿童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形成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心理图式,拥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我们常把这些概念称为前概念、直觉概念、日常概念、天真理论等。比如:一些儿童认为石头是活的,认为飞机会动、能飞,也是活的;认为人是住在地球里…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主要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心理变化机制等问题;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与思维发展,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乃至成年人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教师教育专长的形成发展和教师教学活珈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相比于2岁以前的幼儿来说,2岁之后的幼儿迎来了更高水平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叛逆、自我中心语言、泛灵现象等。同时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在幼儿心里开始生根发芽,准备成为继自我中心化之后的第二棵“大树”。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与周围环境作用时,环境会对儿童产生同化与顺应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导致幼儿出现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相互交织、此消彼长的原因。笔者尝试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理论来解释幼儿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柳文霞 《考试周刊》2010,(25):217-218
据公安部对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例的对象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