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的年关,我在镇上参加一次会议,无意中听到弥家村针对农村中普遍存在的老来难现象,下硬茬,动真的。曾在老人节那天,组织青年学生,拿着浆糊,敲锣打鼓地到老人家里,把一幅“劝君莫把老人嫌”的字画,贴在墙壁的醒目处。晚上给老人们演出专场电影时,又公布了村规民约:不许虐待老人,否则罚演电影并公开检讨。很快整顿了村风,使尊老敬老在全村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评比揭晓,5篇作品获一等奖。我写的通讯《追踪“最低价”》亦在其中。这是我没有料到的,真是拾到1个一等奖。说来它并不是什么重大题材,而是一个人人都看到的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只要漫步街头,你就会发现,“××产品,全县最低价”、“××产品,全镇最低价”随处可见。我天天上班看到,下班见到,从来没有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过。1991年4月8日下午,我到街上买东西,途经县工业品展销公司门口,看到门前小黑板上赫然写着一行大字:“三元44厘米豪华型立式黑白电视机,全县最低价,每台535元”。向前走过十几步,看到路边竖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诗言志”,这大多用在那些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身上。杨先生的诗作说不准是否有“言志”的成分;但是我确信一点,杨先生的诗任说“高雅”也好,“打油”也好,说它是“诗画像”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因为那些诗,从多方面把他的为人、形象、性格、喜恶、情感都活脱脱地展示出来了,读着他的诗,就宛如在欣赏一幅幅生动、诙谐的人生速写。杨先生喜欢运用自嘲戏语,发泄、释放自己的情感。他曾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银翘集》,并解释说:“我的打油诗多是火气发作时写的,用‘银翘解毒丸’来散火最合适。”他的自嘲诗很多,都挺风趣。例如,“少小欠风流,而今糟老头,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恃欲言无忌,贪杯孰与俦,蹉跎惭白发,辛苦作黄牛。”  相似文献   

4.
2002年9月,我从东北都市来到新兴城市——东莞。虽不是《陈奂生上城》[1],却是"李东来下城",不信,看看地图就知道了。但不管上城还是下城,都是和城市结缘,换了个环境,异样的感觉与奂生兄是一样的。于是开始了解城市,走近城市里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5.
6.
在纪念山东省图书馆百年诞辰之际,应《山东图书馆学刊》编辑部之邀,撰写本文以表示祝贺。笔者从事图书馆工作三十多年,对图书馆工作也有较为深切的感受。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图书馆、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员。  相似文献   

7.
在新加坡生活期间,印象较深的是设在商场里的图书馆.它的面积约在1200至1500平方米,藏书量在15万至20万册.由于一些社区购物中心分布合理、交通方便,外观和设施都很现代化,是邻近居民和外来人员必到之处.加上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一般是上午11时至晚上9时,中途不停放,双休日也开放.因此,下班后,假日里,许多人举家到购物中心购物或消闲,男女老少都顺便到图书馆找到或借到自己合适的书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列举图书馆里的一些小事,告诉馆员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小事的累加就是大事,没有小事就没有大事,放平心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9.
好像并不是很久之前,明儿还常要我开车带他去市立图书馆,找些比较冷僻的书查资料;现在他交报告只须坐在电脑前一"上"一"下"--上网、下载,就大功告成了.至于我的丈夫,更是早就免去了进图书馆的麻烦(当然,找不到人的时候,他也就不能用"上图书馆查资料去了"作为藉口).自从有了"网路"这样东西,在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电脑似乎就成了他们父子俩的虚拟图书馆.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里到底缺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读书报》在 2 0 0 2年 1月 1 6日第 3版“家园”栏目中发表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吴小如的《图书馆今昔》;另一篇是潘真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两篇文章分别通过纵和横的对比 ,对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界提出了批评。这两篇文章口气还算平和 ,但到了 4月 2 4日 ,在同一版上又推出一篇《大家都来议议“老大难”》的文章 ,作者马龙闪把图书馆问题直称为“老大难”,行文就不那么客气了。对图书馆的批评 ,很难见于图书馆界的专业期刊上。在此类期刊上 ,人们大都谈技术、谈方法论、谈知识经济等 ,要么细而又细 ,要么大而无当 ,而对图…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图书馆应奉行“读者就是上帝”的信条。然而某日,一位法国教授却在其国家图书馆学院神圣的讲台上清清楚楚地道出:“实质上读者永远是你们的敌人。”这几乎把我惊了个跟头。起初颇不以为然,觉得此先生同许多人一样患有名言制造癖。后慢慢品味,又觉得此话不无道理,哪一日变成一句真的名言也未可知。  相似文献   

12.
“拾到篮子都是菜”这句话,初学写稿的人,往往误解成有闻必录,我初学写稿时也犯过这种毛病。那时,我见到什么,听到什么都写,如谁拾了钱送给失主,谁帮干部家属挑了几担水,等等,结果写了近百篇,一篇也没见报。是什么原因?我反复研究报上的稿件,并和自己写的作一比较分析,终于明白不能有闻必录,那样拾到篮子的不一定都是菜。此后,我深入采访,认真观察,注意分析事物,如对于好人好事,我先分析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事业和其它各战线一样也面临着改革的任务。改什么,如何改,都是大家共同关心的。本刊特增设改革论坛专栏,欢迎读者踊跃投稿。一切有关改革的设想与建议,不分巨细均可在此展开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摘自《中华读书报》2 0 0 2年 1月 8日 )  “与时俱进”应该是当下最流行的词汇了。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征 ,阅读也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图书馆是我们社会的阅读重地 ,发生在这里的阅读变迁再形象不过地诠释着何谓“与时俱进”。曾有论者引用引力场理论 ,描述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阅读趣味间形成的张力场 :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人们的文化层次 ,文化层次制约人们的审美兴趣 ,审美兴趣引导阅读热点 ,阅读热点牵引市场价值规律和图书市场的发展。要还原这种抽象的逻辑推理关系 ,我们不如索性回溯一下 2 0世纪 80年代至今这样一个历…  相似文献   

15.
16.
军民图书馆在军营里开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8周年前夕,由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军区5毛188部队联合创建的“军民图书馆”,已在广州远郊大和军营里开馆服务。5年前,广州图书馆曾与竹料镇政府联合创建了一所“联合图书馆”,对该镇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去年五月,当满城的丁香花盛开的时候,名传遐迩的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迎来了建馆八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在市图书馆的会客室里,我遇到了齐市副市长周铁农。周副市长早年曾是北京大学的学生,1960年毕业后到东北重机学院任教,三年前以教授的身份步入政界,走上齐市领导岗位,主管文教工作。  相似文献   

18.
《当代图书馆》2010,(1):76-76
到图书馆度假,如今已成为时尚。虎年春节,不少市民来到陕西省图书馆过大年,用知识装点节日生活。春节期间,颇受古城市民青睐的“陕图讲坛”举办了多场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从大年初三到初六,每天都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加。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需要也有可能开展一些研究,以促进工作向更高层次和新的领域发展,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这在高校图书馆界似乎早已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史话》从普通读书人的视角,以生动鲜活的文风,讲述了百年中国图书馆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全人类的大脑;珍爱文献是图书馆人的职业本能;战争是图书馆的最大敌人;面对新事物,在悦纳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人文关怀;新世纪的图书馆应该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图书馆史话》实乃广大图书馆员实现快乐充电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