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中都充满了“死”和“美”的主题,但是在不同审美观和死亡观的影响之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维度,死之美在川端文学中呈现出无常、虚幻、哀怨的美感,而三岛文学则表现了自我选择、血腥、真实的死亡之美。这样的区别与他们经历的差异和在文学上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的不同吸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叙事性与抒情性是西方文学传统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叙事性与抒情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学评论界历来都把川端康成称为“无以伦比的抒情诗的散文作家”,对川端文学的抒情性特色几乎已成定论,然而,现在的研究界似乎对川端文学的抒情性过于强调,事实上叙事性也同样是川端文学中的艺术要素,并且与抒情性相互渗透,构成川端特有的艺术世界。波斯彼洛夫独辟蹊径地把文学分成“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三大类。他把叙事文学称为语言的造型艺术,把抒情文学称为语言的表情艺术。在这三大类之外,还有“抒情—…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日本文学世界的象征"。译者该如何翻译川端作品才能使广大读者深刻感受并领悟到来自川端文学特有的日本式的美呢?文章认为,在综合采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原文之前,翻译策略的思考和选择尤为重要。文章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川端文学的特点和各类翻译策略的特点,探讨翻译川端文学作品时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倾向,提出翻译川端文学应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这一思考。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的文学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从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日本文学传统中所特有的物哀、风雅和幽玄之美.本文通过对<古都>中自然描写的分析,力图揭示川端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之美,探索流淌在川端世界里的东方美.  相似文献   

5.
川瑞康成以纤细的笔触,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美质,并因此赢得世界声誉,川瑞获得成功后,评论家对其艺术魅力及美学思想作了大量研究,但川端文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川端透过“非理性”因素对“理性”的思索则极少有人问津,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这里的“非理性”是相对心理学中的“理性”而言的。在心理学中,理性是指与感情相对的理智。它是社会制度及现实理性生活原则在个人心理上的投射和积淀,起着抑止本能冲动、保持心理平衡,使人顺应社会常规的作用,并能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识。不…  相似文献   

6.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可以清晰地发现诸多的"佛教、禅宗"思想痕迹,佛禅成为川端文学作品的思想基础.川端康成将艺术的美感同深邃的佛禅思想相结合,利用艺术与宗教精神上相通的因素服务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形成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个性,表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韵味,提升了川端文学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是20世纪中期日本和世界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坛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川端与佛教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说,当川端把佛教思想和自己的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的时候,不仅仅是把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更是作为一种美与艺术来接受和吸取的。该文尝试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川端文学的审美特质,从而评价其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的攻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长期以来,由于有文学研究会的攻击,它在文学史教材中一直得不到正确认识.其实,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个文学流派是极不公正的.“鸳鸯蝴蝶派“有它不够完善的地方,但它也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为了适应时代,它也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张恨水便是其中一个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日本文学作家川端康成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千鹤》、《古都》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川端热",他是亚洲第二位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他以新感觉表示传统美,成为新感觉派的不懈坚守者。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伊豆的舞女》的情节、角色、主题等方面理解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式特点,再一次解析川端的文学基调。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主题的层层叠加构建了川端独特的文学基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论史上,曹丕第一个用哲学概念中的“气“探索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阐述了“文气说“.关于“文气说“,历来有争议,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现从哲学与文学来源、深刻内涵、艺术渊源和美学意蕴等方面对“文气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个人时代──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美何文林川端康成说:““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不灭的美》;在他的创作中,“美”与“悲”是紧密结合的,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悲伤”与“美”、“哀怨”与“美”、甚至“死亡”与“美”,是贯穿川端文学的主调。川...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是饱受世人争议的性文学作品,小说以荒诞离奇的情节虚构了江口老人多次光顾睡美人客栈,与熟睡不醒的姑娘共寝所引发的一系列回忆和对过往人生忏悔的故事.作品中充满了衰老和青春、生命与死亡、道德与罪孽、美与丑、善与恶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真实的人性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与对立中得到了突显.川端以“满纸荒唐言”道出了真实的人性和善恶美丑的真谛.川端独特的善恶美丑观在这部作品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来中国近代政治的腐败,致使文学不得不对政治进行某种“过度补偿”。在这种“补偿”过程中,文学把自身当成一种宣传的工具,而遵循“大众传播”的话语规则:为了扩大宣传的实际效果——扩大受众面——于是以所谓“大众语”来替代知识分子具有先锋性的话语形式“白话文”。以所谓的“民族形式”来取代西方的文学形式“fiction”等。但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学自身的扭曲、变形,使其成为“非文学”甚至“反文学”。同时,这种对“民间”的想象,还建构起了一个左翼文学的鸟托邦,从而使得一切非文学、反文学的东西,都得以合法化、主流化、权力化了。“工人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文学水平最低的一种,但它上有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下有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的变相继承。今日虽已边缘化,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对“工人文学”的研究木曷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退行”过程。  相似文献   

14.
曹丹 《天中学刊》2004,19(3):83-85
川端康成擅长描写女性,也喜欢表现女性,他继承日本古代的人与自然合一之文学传统,通过写自然展示女性,通过写女性感受自然.女性美与自然美融合,形成川端笔下的女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学”至少有六种含义,即人们至少可以在六种意义上使用它;在其中任何一种意义上,与“世界文学”相对的概念都不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真正含义是具有特定民族独特精神性格的文学。但在中国,“民族文学”常常被视为一种与普遍性文学相对的特殊文学(如,与汉民族文学相对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才是“民族文学”),这是错误的。长期以来被广泛引用和宣讲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句格言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这是课文<难忘师恩>里的一段故事.文中的田老师为了教学国语,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从此对文学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午6月24日生,出生在大阪,日本著名小蜕家。父亲行医,在川端两岁时因患肺病过世,一年之后,母亲也病故了。川端自此和祖父母相依为命。川端7岁那年,也就是他刚刚上小学那个秋天,祖母又过世了,又聋又瞎的祖父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他16岁那年,这唯一的亲人也离开了人世。川端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儿,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幸的遭遇使得川端形成多愁善感、固执多疑的“孤儿习性”。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有这么一段话:“我都20了,由于孤儿脾气,变得性情乖僻。自家一再苛责反省,弄得苦闷不堪、抑郁小舒,所以才来伊豆旅行。”  相似文献   

18.
大江健三郎在其199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辞《我在暧昧的日本》中,特地提到他与中国作家莫言等在亚洲这块既贫困又富庶的区域上“共同分享着古老、熟悉而又鲜活的”隐喻形象系统。本文在此背景下,从边缘意识和怪诞现实主义两个重要层面对大江与莫言的文学特质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日本文学国际化的两种模式——川端模式与大江模式,给中国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上述栏目建设目标,学校和学报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但"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的新时代,给小说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使小说在形式、叙事、语言等多个方面出现了革新,这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小说的多样创作上.本文试图从"五四"这一特殊时期出发,分析小说理念的刷新和创作上的多样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