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丽 《青年记者》2007,(13):39-40
30年前.他还只是江苏一座小煤矿的年轻矿工。今天,他是大家所熟知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谁又能想到,一部小小的收音机曾经带给他的影响竟足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在今天的社会里,新闻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永恒背景,新闻更是公共生活和政治辩论的中心,是公共舆论的原材料,是公共领域话语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04,(1):64-64
最近,清华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在他给研究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消息。结果全班同学由于没有在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全班得了零分。唯一两位及格的是旁听生。李希光说,“看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竟然赶不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新闻与传播学的人。清华大学这些新闻学研究生经过反思,做出  相似文献   

4.
赵平喜 《今传媒》2005,(12X):56-56
最近,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新著《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我刻意地规避了以往那种一旦遇到一本好书就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的阅读方式,而是选择夜深人静的子夜或东方欲晓的黎明时候来读。时光飞逝,几个月读下来,越来越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像一头饿极的牛闯进了绿油油的草场,一阵子猛吃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反刍”的快感。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闻发言人必须想方设法地掌握与你的部门相关的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紧接着,你要针对不同的媒体准备不同的资料,喂给它们马上就能“吃”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7.
李希光,49岁,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军事科学院三战论坛研究员、国防大学三战研究中心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  相似文献   

8.
李鹏 《青年记者》2007,(12):12-13
和向青约了很久,但是她一直很忙,甚至不能抽出整块的时间与笔者交谈,终于在晚上9点多,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还没顾上吃晚饭,向青与笔者就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走向等开始了热烈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先生说,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他曾用3年多时间,将清华新闻学大篷车课堂开到了新疆楼兰古国、内蒙古额尔吉纳古城。他和他的学生们下矿井、上太行山、进孔庙、国子监、胡同、四合院、重走长征路,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找故事”。  相似文献   

10.
张崇璞  吕妍 《青年记者》2009,(13):28-30
2008年岁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首届全球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提出的《新闻教育课程模板》,邀集国内外新闻院系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其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彬教授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张崇璞、吕妍围绕新闻教育作了一次对话,本文记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史安斌 《新闻界》2012,(10):10-13
1450年,在中国的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将近400年后,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为现代新闻出版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并称之为新闻传播史上的"谷登堡革命"。无独有偶,新闻学的研究也起源于德国。1845年,德国作  相似文献   

12.
"有时候是时势选择了你,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给你创造了舞台,你需要演好大时代舞台上属于自己的角色"。聪颖好学的他,16岁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长期以来,坚持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向年轻人学习,在面对挑战中改变自己;也敢于发表独立意见,曾经因为各种媒介文化的评论引起争鸣批评。作为教师,能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担任评委,严谨、公正、一丝不苟;出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及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以经世致用的态度积极介入传媒业的发展;深入学术研究,探寻学术精髓,时刻走在理论研究的前沿。学术成果源于独立思考,学术造诣源于专业积淀。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眼光关注着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他就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尹鸿教授。  相似文献   

13.
林爱珺 《新闻记者》2008,(12):61-64
2008年,中国大喜大悲的一年. 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从事传媒工作,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 机遇和挑战同在,我们如何应对?5·12震灾报道的全面而充分地公开信息,是不是意味着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又一个拐点?信息的充分公开,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公民和社会的成熟度如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媒科技》2011,(1):32-33
尹鸿:总体上讲"三网融合"进程必将丰富内容的传播渠道、扩大传播市场。过去中国的影视市场基本是单一市场单一渠道,"三网融合"实现了终端的多样性,过去一次性线性传播,现在可能变成在多终端上,可以重复地,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春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成立,院长范敬宜就代表学院提出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在业界学界别开生面,先声夺人。如今,这句话已成清华新闻传播的标志,获得各方嘉许,对学院跨越式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娜 《今传媒》2011,(9):5-7
约访郭镇之教授是一直以来的心愿,这位默默耕耘于清华园的知名学者有着一连串值得称道的求学履历:1979年,她是新中国第一位专治中国广播史的研究生;1985年,她成为新中国最初的新闻学博士生之一,1988年,完成了首部研究中国电视史的博士论文——《中国电视史稿》,从而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新闻学的女博士……而在诸多"第一"光环的笼罩下,已是蔚然大家的郭镇之却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温煦与亲和。在一下午的畅谈中,女先生始终坦诚相待,真应了明代李贽的那句,"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岁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宋小卫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著文评点一年的学科进展,评述了当年的四部新著,包括赵月枝教授的《传播与社会》、喻国明教授的《微博力》、邱林川和陈韬文教授的《新媒体事件研究》及李彬教授的《清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对《清潭杂俎》的点评是:该书从不同侧面讨论了新闻与社会的一系列命题,涉及理论、实践、研究、学习、读书、思考、文化修养、批判思维等.既含严肃思索,又兼文笔轻快,学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从而感悟别样的专业意味.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9.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世界知名新闻学研究者,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他的研究涉及媒介史、社会学和政治传播,关注新闻业作为一种民主制度的核心体制,其历史和当代发展;他将新闻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关注新闻生产规范(norms)、实践和叙事常规,就新闻业在民主和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众多远见卓识。他指出,新闻业注定是一个必须存在但我们又不大可能喜欢的制度(insfitntion)。  相似文献   

20.
柳斌杰 《传媒》2015,(12):8-10
2015传媒发展论坛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对分享中国传媒产业改革发展的新成就,展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三点意见.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秉持的三个原则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连续11次发布,正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借助清华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优势,用大数据研究传媒产业发展现状,以对未来中国传媒产业的走势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这也是学院努力服务国家大局、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推动新闻与传播教育向国际化、现代化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过去11年中,《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秉持了三个原则:数据说话、热点跟踪、全球比较,提升了它的科学性、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