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札记──有关传播的12个条目王德民1、“出纳王命,王之喉舌。”—──摘自《诗经·民》《诗经》“民”这首诗,为周宣王的大臣吉甫所作。内容赞扬了同僚仲山甫的政绩功德。“出纳王命,王之喉舌”,是指仲山甫出色地发布传达了宣王的旨意,如同宣王自己的喉舌那样...  相似文献   

2.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3.
为庆祝建国四十五周年,“郭清晨书画展”在焦作市图书馆展出。展厅里人山火海。有的面对几平方米大的“黄河魂”巨幅书法惊叹不已;有的在《唐诗三百首》250米书法长卷前驻足入神;有的则在“丹沁竹林”风雨之竹前接受洗礼。郭清晨既擅长书法,又善于绘画,还能诗文,妹妹艺术互为补充,使其书画作品内涵丰富,时出新意。“黄河魂”巨幅,颇具颜体神髓,又参以魏碑笔意,气势磅蹑,如临黄河观惊涛裂岸,听凤阶马嘶。“正如观众留言:“灵活浚发,一泻千里,魂魄纵横,黑白天地。”《唐诗三百首》长卷,以行书为基调,间作楷书,使整卷沉稳…  相似文献   

4.
从﹃骄阳似火空中流﹄说开去王钟伦诗人流沙河在《华西都市报》著文《“流火”说星空》,指出一些“诗人作家”,将《诗经·七月》中“七月流火”,当成“骄阳似‘火’在空中‘流’”加以引用,不知“火”是“一颗恒星之古名也”,“流火”指此星逐夜西落,如水就下,暗示...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06,(23):16-17
谁人不知“阿房宫”?绵延“三百余里”,火烧三月不灭。 杜牧撒一首传世名篇《阿房宫赋》,一“骗”国人千年。 说阿房宫之广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说阿房宫之瑰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说阿房言之奢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真的有阿房宫吗?真有这样的阿房宫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06,(27):24-24
“博导”:记得一个台湾的商人说得就很精彩,他将人的一生归纳为“空巢—建巢—满巢—离巢”四个阶段,这和我们这篇系列报道首期中的划份分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巢就是准备买房一族,是前几期我们提到的结婚前的状态,而当结婚后就是建巢了,有了孩子算是满巢,孩子长大离开父母则是离巢状态。这四个阶段中当属建巢最为辛苦,想想,你结婚了,从“空巢氏”谱为了“有巢氏”,但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你还得把巢建得有声有色,很好地迎来满巢,所以,本期我们将和大家一同关注这一阶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谈“之一”在古汉语中,“之”字用途甚广,可作动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文言助词里以“之”字使用频率为最高,之乎者也,“之”字居其首。在现代汉语中,“之”字仍然遗留下来,但只限于作代词和结构助词。前者相当于“他(它)”,如“恨之入骨”,“求之不得”。后者相当于“的”,如“赤子之心”、“宝中之宝”;还有只用“之”不宜换“的”的格式,如“之所以”、“之极”、  相似文献   

9.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10.
“灵台”考     
杨玲  马皓斌 《档案》2022,(5):26-30
作为一个名物词,“灵台”在不同典籍中的含义各不相同,却又彼此关联。《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灵台”是表现文王仁德、承载政治意义的一座建筑。《庄子·外篇·达生》和《杂篇·庚桑楚》中的“灵台”指“心灵”。唐代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又用“灵台”命名人体穴位。通过考证可知,“灵台”含义每一次转变都受到《诗经·大雅·灵台》的影响。甘肃省灵台县之得名也与此诗密切相关。于此可见《诗经》在传统文化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