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是从一本小书上借来的。 湖南文艺出版社于1992年初推出了“玲珑文学丛书”(已出8种),笔者最近有幸读到其中一种:《中外散文》。书扉之后冠有一篇玲珑小巧的不足四百字的前言。题目就是“小的是美好的。”前言中说:有一位英籍德国经济学家写过一本历数发达大工业生产弊端的书,名 为《小的是美好的》。于是,他们(湖南文艺出版社)也想起“小” 来。于是他们想到“现代生活的鞭子,把人们抽得像陀螺般旋。夜里还不曾睡得踏实,一早醒来,又是繁忙的连轴转。生活节奏的急速带来了人们阅读心理的变化。似乎多数人越来越疏远长厚重大的部头,对短薄轻小的文学样式却表现出一种亲近。”因此,他们“从古今中外文学瑰宝的仓库中清点出如一粒粒灵丹似的玲珑之作,把这些‘玲珑’串在一起”,汇集成了这套“短薄轻小” 的“玲珑文学丛书”。 这套小书谓之“玲珑”,乃是因为它们开本小巧(4O开),装帧精美(色彩浓烈,颇具现代味),作品体式多样,短小精悍(有诗、散文诗、散文、小小说、小品文、所选均是千字文,有的甚至几百字),真是微乎其微,玲珑剔透的区区小册。玩赏品读,却能足以让我们在那些“平时所不以为然的分分秒秒”里,在那些“被现代节奏切割得非常细碎的光阴” 里游目骋怀,去文海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他最喜爱的一句格言,就是“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尤其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古代,我国就主张文章要有知识性。司马迁说庄子“学无所不窥”,赞扬他写的文章学识广博。鲁迅也主张作家要学习各种知识,他希望文学青年“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新闻是不能讲知识性的。在他们看来,知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文学是两门不同的社会科学,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很清楚的事,但是由干两者有某些共同的特性,在运用文字表达和相互借鉴写作方法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随着事物的发展,有关新闻与文学的理论问题乃至实践问题便出现了种种观点。 几年前有些地方的报纸发表某一类型的文章,标为“新闻文学”,引起新闻界的讨论。多数人认为“新闻文学”的出现顺应了新闻改革的潮流,是新闻与文学“联姻”的好形式,可谓新闻苑里的  相似文献   

4.
一、“人民性”是怎么来的?“人民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俄国文学辞典里,还可译作国民性、民族性或群众性。研究俄国文学的专家认为:“人民性”产生于18世纪中叶俄罗斯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流派之中,19世纪俄国进步的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指出,民族生活不是统一的,它有民众的生活和“有教养的社会”的生活即贵族的生活两种;而文学必须表现人民的生活,首先要描写农民的命运;文学的人民性在于无情地批判统治阶级,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在于真实而深刻地描写现实生活。很明显,进步作家理解和认同的“人民性”是针对当时文学中的贵族性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家出版商,开始把文学名人的名言、警句集纳成册(这里姑且称之为“文学语录本”)后,推向了市场。于是乎,全国各地诸家出版商纷纷效仿,一场争出“文学语录本”的“大战”便展开了。如今只要你在书店、书摊上浏览,总会发现有多种诸如《鲁迅语萃》、《冯友兰语萃》、《莎士比亚如是说》的出版物。据说开始时购买者还算踊跃,但如今却寥寥无几了。购买这种“文学语录本”的读者,他们想了解伟人,想阅读名著,又想走捷径,于是一些出版部门迎合他们的心理,就炮制了大量的文学语录本。不慎重地出版此类文学语录…  相似文献   

6.
有家报纸推出一组20多岁的年轻人写的散文、小品,读之不乏清新,也很显稚嫩。然而,在对作者的介绍中,编者却一概地封他们为“作家”,查《辞海》,“作家”,乃指“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可看遍对这些“作家”的介绍,除有一人是发表过几篇作品并有一篇散文曾获得过某刊物的奖励外,未发现其他人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也未发现他们是任何一级(哪怕是县市一级)的作协会员,多效不过是刚涉足文学领域的习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7.
白水 《传媒》2000,(4):33-34
近日在某报上看到一篇谈论文学杂志求“新”求‘变”的文章,有几位主编就目前文学杂志面临的问题吐露苦衷,发表见解,应该说他们的出发点是无可非议的,其中也不乏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李林栋 《传媒》2000,(4):22-24
在这世纪之交的时空隧道里,我们的文学之手究竟感触到了什么? 纸?是“洛阳纸贵”那种纸吗?显然不是。尽管自有中国文学以来,这种纸绵延不绝,但自80年代中期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这种既言志  相似文献   

9.
读书读得通,并不一定要落实在会写文章、会写作品上,主要是落实在会用活生生的知识来处理活生生的事物上。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参与文学创(?)撰写文章,但他们从书籍里获得了知识、才(?)文采,无论生活、工作都处理得大雅而睿智。这样的人称得上“高级读者”,在实际档次上并不低于会写些一般化作品的人。假如他们萌发了写作念头,从不会写转化为会写也较容易。这样的人之所以能被称为“高级读者”,主要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浅阅读”时代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浅阅读”带给学生的不利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温子昇、邢邵和魏收是北魏至北齐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家,世号“三才”.他们年龄相仿,属于同时代人,彼此间有过各具特色的交游活动,在交游中张扬个性、表达见解、实践价值.其中邢邵和魏收交往最为密集,他们共同游学、出行、接待南来文人、探讨学术、撰写新令,彼此还有相互酬唱之作,“邢魏争名”事件也属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这些共同的经历对他们的文学观念和诗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成人更多想到的是历史,儿童更多想到的是梦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历史与梦想都使他们参悟跨世纪的文学行为。有些“年份”在宏观岁月之中似有不同寻常的含义,比如一百年前的“1897年”梁启超著文将“小说之力”施加于“童子”;比如十年前的“1987年”,21世纪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当代少儿文学《探索作品集》,开始昭示“小说与童话  相似文献   

13.
“书标”是成套丛书性质的概括性的标志。早在30年代,为新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卷帙浩繁的“一角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中篇创作新集”的里封、环衬或包封上,都印着一帧小小的作  相似文献   

14.
文学应该有一点教育功能,乃至也不排除宣传功能,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无论是教育功能还是宣传功能都必须是文学式的,而不该是“教士”式的,或是“骑士”式的。偏偏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教士”式的作家、“骑士”式的作品,比重并不为小。几千年前的神话文学,希腊人是当作“人”的精神折光、情趣折光来编的,所以那里面的很多“神”其实就是“人”,他们的主要精力都用在自己的生活上,只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理睬人间的事。例如宙斯,不仅有妻有子,还有情妇、有私生子。西方的“银河”一词之所以是“奶路”——“milkg way”,就是因为宙斯太太的乳头被宙斯的私生子狠狠嘬了一口,失禁倾泻而造成的。被我们当代某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视界出现了一批作家制片人,他们不仅为电视剧提供文学剧本,还参与电视剧的资金筹集、演员选择、拍摄制作和市场运作,真正成为剧组的“当家人”。作家当制片人,无疑可以发挥其文学的特长,他们在选择修改剧本方面是内行,对于提高电视剧的文学品位有相当优势。首先触电拍电视剧的作家是北京的王朔、陈建功、李功达等,其他地方有范小天、刘毅然、贾鸿源、黄志远等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魏玲玲 《大观周刊》2011,(39):9-9,76
中俄文化长期以来有着众多动人的景观,因为他们自始自终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内在关联。这独特的因素成就了伟大的革命作家瞿秋白,尤其是瞿秋白对文学上“多余人”的深刻认识以及“五四”时期对我国文学的正确引导,虽然他也有历史的错误,但无论如何他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18.
谈趣味性     
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国度里,有一小撮人,竟企图贩运资产阶级新闻学中关于所谓新闻的“趣味性”的私货。历史注定他们是必然要失败的。资产阶级的新闻“趣味性”,与“趣味主义”、“趣味中心主义”、“煽情主义”、“刺激主义”同属一类货色,是从资产阶级新闻学的字纸篓里拣来的破烂货。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5,(7):40-40
“书标”是成套丛书性质的概括性的标志。早在30年代,为新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卷帙浩繁的“一角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中篇创作新集,,的里封、环衬或包封上,都印着一帧小小的作为书标的木刻画:一位头戴阔边草帽的农民,在春天广袤的田野里,左肩挂着谷粒袋,右手正在向条条麦垄撒播种子。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副刊上看到这样一篇描写怀念母亲的散文:母亲会看风水,村里人家谁家不好或有了灾难,母亲随叫随到都为他们“破解”,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得了病,母亲看后告诉他们,是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树栽的位置不对,这户人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把院子里的树给砍掉了。无独有偶,笔者还在另一家党报副刊上读到一篇介绍“村官”父亲的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