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历来就是和反动势力结合在一起的。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了要巩固他的反革命政权,血手未干,就急急忙忙跑到孔子老巢山东曲阜“朝圣”,吹捧孔子是“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一九三四年又通过“尊孔祀圣”决议,定孔子生日为“国定纪念日”,封孔子七十四代孙孔德成为“奉祀官”,在南京、上海等地举行祀孔大典,在各地重建孔  相似文献   

2.
一、解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最初是用日文写成,发表于日本一九三五年六月号《改造》月刊,中文译文载于同年七月在东京出版的《杂文》月刊第二号上,题为《孔夫子在现代中国》。后由作者“略加改定”,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现编在《鲁迅全集》第六卷。标题改成用定语“在现代中国”修饰中心词“孔夫子”,更明确了讨伐对象,突出了中心思想,增强了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是一篇批孔的战斗檄文。本文写在一九三五年四月。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紧抓住当时政治思想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剖析了孔子反动思想的阶级本质,撕掉了他那件披了两千多年的“圣人”外衣,恢复了他的真面目。文章还着重揭露历代统治者尊孔的反革命罪恶目的,总结了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当前,我们重新学习这篇杂文,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4.
李成林 《师道》2006,(3):60-60
上初中时,我就读过《论语》。不知怎么的,我始终不喜欢读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孔子。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吧。我觉得中华民族的奴性跟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历代帝王不会那么推崇他,给他的光环也不会一个比一个光亮,什么“尼国公”,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什么“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封建帝王崇尚的,不是教育老百姓当奴隶,又是什么呢?因此,我对孔子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厌恶。工作后,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买了一套四书五经。由于打小讨厌,我平常不会去读,就搁在床头权当催眠曲。哪知阅读的时…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在中国有一个人能够影响千年,甚至对整个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话,这个人非孔子莫属。如果说有一个人有着最多样化的形象,这个人也非孔子莫属,有时人们对他尊崇过甚,有时又对他误解太深,以至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他竟成了一个不是被人尊奉为神明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乡愿恶魔而最具争议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讨孔檄文。它象一把锋利的匕首,不仅戳穿了孔夫子道貌岸然的偶象,使这个“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狰狞面目昭然于世,而且戳穿了一切削剥阶级代表人物“尊孔崇圣”的帷幕,使那一出出的反革命丑剧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泽被中西.儒学施"仁政"、行"王道",渐成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作为一代儒学宗师,其言行学说丰富隽永,不少现代学科都可从中窥见渊源.美育概念虽由席勒提出,但儒学的文章典籍早已漫润了审美精神和求真、启善的审美思想.孔子以"礼""乐"为审美途径,以完美人格的养成为鹄的,形成了独具中国气派、饱含中国风韵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鲁迅的小说《社戏》,人们总喜欢把它和鲁迅曾经关注过的中国农民问题或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回乡”主题联系起来。这诚然是不错的,因为鲁迅的确在后来收集在《集外集拾遗》中的《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一文中说过“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这样的话。但是,联系这话的下文,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则又让人觉得,这话似乎并非主要针对《社戏》说的,倒是首先令人联想到《故乡》、《阿Q正传》、《风波》等。那么,以鲁迅母亲的母家—…  相似文献   

9.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辛未初春书请邬其山仁兄教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孙玉石先生的《关于<风筝>》研究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文章认为:对儿童心灵施暴是近于犯罪的行为,是不能、也不应该得到谅解和宽恕的,这正是作品的深刻主题和内涵,而大多数研究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同时,《风筝》中的“我”应理解成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果简单地理解成鲁迅本人,会削弱作品的普遍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鲁迅的《故乡》是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多年以来,对《故乡》的研究解读为数不少,也有常读常新的结果产生:国人精神说、轮回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等等。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再读《故乡》,如果我们把解读文本的视角从社会学移开,不从阶级、社会、政治的角度去审读文本,多从作者写作文本的主观心理和情感结构细读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它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同被奉为研治中国通俗文学史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常常离不开"中—西""现代—传统"的话题,关于这种框架的弊端学界已经讨论很多,不必赘述,但如何重新理解"中国现代"依然是个难题。关于"中国现代"的难,关键是没有合适的框架。既有的框架,不管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还是他的弟子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现代中国"都是一个缺失的本体,或者说它是一个被预设的存在。在"冲  相似文献   

14.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15.
鲁迅写过好几篇赞颂苏联、为苏联辩护的文章.其中最为用力、也影响最大的是<我们不再受骗了>.这一篇曾经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是整整一代中学生都精读过的文章.这篇文章针对各国一些媒体说的"苏联怎么穷下去,怎么凶恶,怎么破坏文化",逐一作了辩驳,认为这都是帝国主义的欺骗宣传.……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鬼”喻指国民的劣根性是《呼兰河传》自觉继承鲁迅笔法的又一重要发掘。通过对《呼兰河传》写作的时代潮流、“国民性”的文学表现、鲁迅精神的继承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沈从文《月下小景》之“拟想读者”(张小五)的视角切入,探勘沈从文在其中独特的主体介入,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小说技艺“类传统”的现代性:在场读者VS拟想读者,叙事性VS小说性,历史真实与叙述话语之间张力十足;同时,在意义的升腾操作中,沈从文也巧妙措置了化宗教与去宗教的辩证,甚至也可发现其微妙而开放的性别视野.同样,将《月下小景》置于故事新编体小说的谱系上来,我们也可发现他与鲁迅的神交、差异与对话性,甚至可以看出某些审美现代性的精神离合.  相似文献   

19.
一进入《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仿佛像换了个人似的。一个以笔代刀、同恶势力不屈抗争的伟大斗士,此时在《朝花夕拾》中成了一个远游归来的慈爱温和的长者,在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中轻轻拂去岁月的积尘,而后气定神闲地娓娓向我们道出一个个生动而清晰的故事和人物———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在这个摇曳多彩的记忆世界里,我最爱留恋徜徉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了生趣的小小的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  相似文献   

20.
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他已作古2500多年,但他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对于今天我们进行素质教育仍有借鉴的价值。孔子的学习观,集中地记述在《论语》这部经典之中。孔子是第一个提倡乐学的古代教育家。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刻苦学习固然是好的,但不如乐学更佳。把读书当做苦差事,是学不好的。只有把读书学习视为人生的快事,怀着愉快的心情学习,才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