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大纲中所指出的教学目的,明确规定了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范畴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这是每一位教者必须准确把握的。 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就是帮助学生、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特别是一些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以及这些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了解、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改  相似文献   

2.
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观察获得的。科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让学生感知事物,是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目的性较差,注意力也不易持久。他们虽然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周围事物感到新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复一日地重复机械观察同一内容,事物很快就会被他们所熟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知识是来源于“五官”对客观事物的信息感知而后提高的。信息中来源于视觉的(看事物的现象、文字、图片等)约占总信息量的70%,来源于听觉的仅为视觉的1/3……可见,视觉几乎是获得和理解信息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这时如果脱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初中地理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地图,有些是反映地理事物面貌的素描图,有些是为了说明地理事物成因过程的示意图。这些图片都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的特点,对学生了解一些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有很大的帮助。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图技能,强化对学生的读图训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从地图上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逐渐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引”与“放”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研究课题。所谓“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先把什么都告诉学生,只让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分析、实践、思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放”,就是把学生放在一种独立探究事物的环境中,让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去感知一些具体事物。不仅要求他们能亲自去完成一些观察实验项目,还要求他们学会动脑筋去自行设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和亲身体会去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下面我就《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四册》《水》的教学设计谈谈“引”与“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脑中地图构建的意义 1.学生获得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地理空间认知是人们对出现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变化方式及其相对位置的认识过程和能力,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影响、因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脑中地图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点,从而搜集、处理、组织和展现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信息,并分析相关信息的空间结构,使学生从整体和全局角度理解地理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探究实验求知的事物,学习掌握一些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亲身经历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实际体验产生知识的过程,自行获得知识,扩散思维,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教学中,虽然认识自然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和实验,但对于那些难于直接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内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恰当运用CAI课件,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见的事物变化过程,微观的运动和受条件限制难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事物现象等,通过多维度的动画形式展示,使学生获得动态形象的信息,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行探究自然奥秘、促进认知水平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9.
魏宏 《中小学电教》2008,(6):128-128
<正>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在教师和学生间建立了一个信息快捷、开放、互动的教育平台。老师和学生共享这个平台所提供的大量的、全方位的、不断更新的信息。学生根据所学科目选择、吸收其中的知识,学生将获得认识事物的开阔视角。  相似文献   

10.
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自然事物的形态、构造和某些性质,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锻炼观察能力。但每个人的观察能力是不同的,观察后获得信息可能不全面、不完整,这就需要交流,把自己在观察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描述,描述的直接目的是收集事实,收集事实的过程,教育作用是全方位…  相似文献   

11.
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自然事物的形态、构造和某些性质,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锻炼观察能力.但每个人的观察能力是不同的,观察后获得信息可能不全面、不完整,这就需要交流,把自己在观察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描述,描述的直接目的是收集事实,收集事实的过程,教育作用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2.
人的认识活动源于感觉,人们通过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这些或抽象或具体的信息在感觉系统的不同水平上经过加工处理,并与已有的信息进行对照、补充,从而产生对外界事物基本属性的反映。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具体,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是一种颇具模拟性与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它不但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它对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横向迁移能力韩林庆思维的横向迁移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看到一种现象,联想与之相关相似的事物.迁移性思维能够根据既定要求,把原来缺少关联的信息.重新组台成比较系统的信息链,从而获得对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掌握事物的规律.目...  相似文献   

14.
"解暗箱"是通过感知事物的外部信息,间接推断事物内在本质和属性的一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其效度的发挥。因此,在实施中要正确认识"解暗箱"方法,正确分析课题内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获得"暗箱"信息,引导学生建立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创新教育也应当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列为教育的重点目标,受到教育的广泛关注。具体内容为:在教学活动中,在相关的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对周围的事物有基本的判断能力,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外部信息进行审视,并在获得信息、筛选信息和评判信息的基础上做到综合素质的全体提高。  相似文献   

16.
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除了潜心钻研理论 ,以扎实的理论功底 ,向大学生展示学科魅力以外 ,还需要掌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 ,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气氛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一、精心安排首次课堂教学 ,建立强烈的“首因效应” ,激发起学生对德育理论的浓厚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们在对一个事物形成总体印象过程中 ,最初获取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力更大 ,人们常常根据首次感知来理解和解释后来获得的信息。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 ,对于后继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具有强烈的定向作用。心理…  相似文献   

17.
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探究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经验特点等因素,导致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不全面、无针对性,这时就需要通过交流把个体的、有局限的信息展示出来,以取长补短、激发思维。像这样把现象、过程、结果或者推论等叙述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外界信息的获得多是来源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比枯燥的文字和抽象的语言叙述,利用绘本阅读的形式教学,辅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作为核心能力,把地理空间观点看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地理空间能力对学生获得地理信息和处理地理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应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第一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指导观察是使学生获得作文素材、写作信息的必要手段。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