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离合词是不是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我国对外汉语界关于离合词研究的几种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评述,并提出,离合词是集词和词组于一身的语言单位,缺乏统一的语法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词的性质就否定它兼有的词组的功能。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词组方面的问题。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离合词的统计数字的平均值来看,离合词中词化的部分也并未占多数。因此,不能把离合词归入词。  相似文献   

2.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3.
词具有理据性,也就是说,从词是事物的名称和标志来看,用什么词去称呼什么事物,总是有一定道理的。维吾尔语词也具有理据性。通过对维吾尔语词的构造、词义的变化和民族文化三个方面分析,证实维吾尔语词具有理据性;词的理据也能说明词的形式何以如此、语音和形式是如何对应、词义从何而来以及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音乐赋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汉魏六朝赋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赋承载并阐释了古代音乐化的丰富内涵。从共时性的视角来看,音乐赋体现了传统音乐化的宇宙品格和伦理内蕴;从历时性的视角来看,音乐赋又阐释了音乐化从教化到娱乐、从道德美到艺术美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6.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清代常州派与宋代词评家在词学理论、词评视角和创作主体与词评主体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宋代词评家将词评放开在整个文化背景上看词的优势与不足,清代常州派词评家将词评放到与宋比较的格局中而论词;宋代词评伴随创作而展开,清代词评则与浙西派比照中来进行;宋代词评是先作者后评论,主张创作先行;清代是先学者后创作,创作往往是主张的演义。  相似文献   

8.
论康熙年间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康熙年间,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地区,出现了以宋荦、刘榛、周在浚为代表的河南词人群,他们与西泠、阳羡及浙西派共同构成了清初南北词坛的中兴局面.考察清初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可得出结论康熙时期的词学思想经历了从标榜写真情转为推崇醇雅的过程;清代词学推尊词体的观念开始形成,但尊体的方法是借助儒家的价值观念来定位的.这表明清代词学已有诗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着重探讨翻译时对语言中化负载词的处理;异化与归化,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语言中化负载词按其化内涵和民族色彩的特点可分为:1.化内涵丰富,且有一定的民族色彩的化负载词;2.化内涵和民族色彩均较浓重的化负载词。3.化内涵丰富,但没有民族色彩的化负载词。本试图从归化,异化角度来处理这些化负载词,最大可能地达到等值翻译,以促进跨化交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以汉语的化模式为比照,对某些英语化内涵词的词义信息和化意象作了一定的剖析;对英语化内涵词在理解和翻译中常见的错误作了归类分析;同时提出加强化因素教学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1.
词的文人化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看起来是矛盾的.柳永词的通俗化与苏轼词的"诗化"、"文人化",只能是北宋前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人词创作不够成熟的体现.但不成熟时期的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感人的.随着"文人化"、"诗化"的进一步发展,词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和创作中极力倡导"词别是一家"说,她一方面阻止了词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诗靠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应该这样论断:李清照的词论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的"文人化"、"诗化"理论,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散文,尤其是山水散文的发展和成就不容忽视。在文学领域中,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渐趋增多。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三书"和南朝梁吴均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散文,分别代表了北朝和南朝的山水散文的发展成就。南北朝散文在文字运用上、表现手法上以及造语和修辞上都有着共同之处。南北方的散文在互相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渐趋同,为山水散文的发展和勃兴积累了可资借鉴的丰厚财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具体论述了流亡北朝的江南士人在南朝文化北传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而南方文化的北传 ,不仅推动了北朝汉化过程 ,而且对消弥南北地域隔阂和对立 ,促成新一轮南北统一都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俞是云间词派后期著名词人.一方面,董俞宗法云间词派,浸淫南唐北宋词,另一方面又大大突破了云间之藩篱,对南宋格律派词人吴文英及苏辛一派的豪放词人亦颇多师法.转益多师,拓宽了他的审美心胸,使<玉凫词>获得了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15.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明清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给清词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以“境界”说和“体演进论”的基本观点来审视两宋词,形成他重视五代、北宋词而轻视、基本上否定南宋词的艺术偏见。从总体上看,尽管两宋均届词体发展的辉煌时代,但是词在北宋,由小令向长调演变,艺术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典范;而南宋词在吸收北宋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人化、典雅化,风格趋向多元化,词境更深邃,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从两宋词的词作数量、代表作家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词史提供“新的东西”等方面综合考察.南宋词高于北宋词。  相似文献   

18.
汉横吹曲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乐曲的直接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组歌曲。南朝诗人对之进行了大量的拟作,从这些拟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横吹曲为南朝诗人在内容题材方面的重大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南朝诗人们把写作宫体诗的种种艺术技巧也广泛应用到了拟作之中,从而初步形成了南北文风的合流。这一事实可以证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是楚辞学的初兴期,"经学"占统治地位,出现了许多解经大师。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学的兴起,汉儒学独尊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人们直言不讳地肯定其文学的价值。从文献学的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人的《楚辞》研究,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人研究《楚辞》其文学意识明显的逐渐增强,他们经历了魏晋楚辞学研究文学意识的觉醒,南北朝时期楚辞学研究文学意识的高涨,和最后达到楚辞学研究中文学意识的成熟三个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完成了《楚辞》研究从两汉"经学"到以后文学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明末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云间词派诚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对清词流变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