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泛娱乐主义作为一种后现代文化思潮,随着网络渗透到中国各个领域,以“去中心化”话语特质和“沉浸式”娱乐体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鸦片”。泛娱乐主义思潮不断蔓延,在资本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个体日益被异己的力量支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实现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解蔽和治理,需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新时代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主义”是humainism的译名。在中国,晚期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主义。人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明的滥觞。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化的精神总括为“人主义”。本对“人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主义学说”,“是十九世纪的产物”。在近代中国人中,最早接触和介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是流亡在国外的早期革命党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留学生。二十世纪初期,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开始零星地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20世纪以来,国际上先后形成了六种成人教育哲学思潮。它们是古典人文主义思潮、进步主义思潮、行为主义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思潮、激进主义思潮以及分析哲学思潮。然而,著名成人教育理论家伊里亚斯和梅里安指出,进步主义成人教育则是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成人教育产生影响最大的一种哲学思潮,“是任何其他哲学流派所无法比拟的”,在本世纪20—70年代诸种成人教育哲学思潮中占了“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复杂多元又影响甚广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该思潮又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体现在向传统回归和对启蒙解构两个维度上。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叔叔的故事》和《白鹿原》即可以看出“解构”和“回归”是如何成为90年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关键词的。  相似文献   

6.
工读主义是五四时期对广大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这一思潮的兴盛与衰落,体现了“五四青年”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探索历程,并对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工读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不仅便于我们加深对那个时期诸种社会思潮关系的认识,深化近代社会思潮史的研究;而且能使我们从“五四青年”克服自我意识,排除其他思想干扰,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鞭策我们继承“五四青年”的光荣传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冯至笔下的自然经历了前期和后期的转变,也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冯至的自然与五四及以后时期诗人笔下自然的不同;冯至受存在主义影响,加之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染的“秘响旁通”对其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自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自然让冯至完成了“蜕变”,探索山水自然在其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论摘编     
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纵观日本亚洲主义的源流与变异,可以了解其如何从早期“兴亚”论,经“国粹”论,到后期“大亚细亚主义”、“东亚同文”论,以至“大东亚共荣圈”论,步步走向侵略主义的结局。萌生于19世纪中叶的日本亚洲主义具有其早期形态,原是一个多翼并存的思潮。分析这个思潮的早期形态如何演化变异,其中最反动的一翼如何加速膨胀,由此探析日本右翼思潮源生与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人们对其做更清晰的剖析与更深刻的批判。原载《历史研究》2005(3)作者盛邦和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  相似文献   

9.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一生与教育活动结下不解之缘。在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中,与其教育思想及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其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生观及人生境界理论当中。基于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还提出了志于"立德"、注重"教化"和个人"努力"等教育主张。这些主张直至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蔡仲德先生作为冯友兰的女婿,以其特有的优越条件在冯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编纂的第二版《三松堂全集》是目前收最多最全的冯友兰集;他编撰的《冯友兰年谱初编》对冯友兰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活动做了忠实的纪录;他最先提出了“冯友兰现象”,并对冯友兰恩想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化原因和个人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冯友兰现象”的深刻含义和历史意义;他继承了冯友兰思想的精髓和化使命感,并把它发扬光大,直至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相对传统道家文化的“为我”思想而言,林语堂的“为我”思想既继承了其“贵己养生,葆真全性”等内涵,又抛弃了其鄙薄现实生活与人生的成分。林语堂还把道家的“为我”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融汇在一起,建立了一套“为我”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道家思想逐渐融入西方大众生活,在美国表现尤为显著。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道家典籍自身形式和内容及其西方印象使它具有强烈的召唤性;二是西方社会发展的选择,其二元文化的当代困境、心理学及科学的发展都契合了道家思想;三是美国自身文化的特点使然,美国超验主义本就与道家思想相通,道家思想又适时地成为极度个人主义的反拔力量,且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禅宗的接受以及风水、气功等的盛行都间接普及了道家思想。以美国为例,可以揭示道家思想西传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对当今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冯骥才题画散文具有浓郁的道家隐逸情怀,主要表现为:渴望纵情山林,闲居隐逸;痴迷于自然美,着力表现自然美及其带来的心灵震撼;赞美诗意化栖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冯骥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休养生息,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情,体验心物交融的美的境界,其人生由此而艺术化。但在本质上,冯骥才思想是传统意义上的儒道互补模式——亦儒亦道。偏向外倾直觉型和内倾感觉型的中间型性格,是形成冯骥才儒道互补思想的主因。  相似文献   

17.
境界与生死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生死的意义是与人的精神境界相关的,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之分,生死对于不同境界的人的意义也有大小之分。对于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生死是没有清楚的意义的;对于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生死是“我”的存、灭;对于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生是尽伦尽职的所以(所以使人能尽伦尽职),死是尽伦尽职的结束。对于天地境界中的人,生死是顺化。不同境界中的人对于生死的理解和态度是大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历史和思想的演变历程都证明个人主义的传统是应该加以批判地继承的。马克思扬弃和超越了传统的个人主义 ,体现了科学的个人主义精神。现实的个人既是历史的出发点也是历史的目的。马克思的科学的个人主义精神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个人主义思想在1980年代前的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学中都遭受了持续的压抑、贬损和清理,造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状况;倡导集体主义的主流话语对个人主义话语的焦虑本身就袁明个人主义实际上作为一种思想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公开文学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在当代文学遭受批判的命运迫使其在地下文学中涌动.地下文学凸显的个人主义思想,使其具有了代表那个时代人们创造与思考的高度,个人主义思想使这些作品具有了较高的文学史和思想史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