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中唐的孟开始,到明代的胡应麟,再到清代的陈熙晋,宋之问与骆宾王在灵隐寺月下联句的"文坛佳话"历久不衰。不论是从宋之问与骆宾王的行年看,还是从他们的人生追求看,这一诗坛"佳话"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为杜撰。  相似文献   

2.
明前期100余年间,以温婉平和著称的宋之问诗受到各选家重视,重要选本录宋之问诗数量多居初唐诗人前列,远超陈子昂、王勃等大家。明中期,前后七子主张“诗必盛唐”“高古”等,宋之问诗因不合文坛主流选诗标准接受度降低,但仍高于杨炯等初唐大家。明后期社会审美渐趋多元,《唐诗归》《石仓唐诗选》等录宋之问诗远超明前、中期。宋之问诗在明代整体接受度较高,这与明代推崇“和而正”及“盛唐理想”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4.
说"诗教"     
中华传统文化从人文精神出发,提倡诗性文化;又从诗性文化出发,提出“诗教”的命题,并认定它是治理国家,施行教化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诗教”对培养和造就中华民族最强劲的民族凝聚力和最独特的民族性格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的今天,继续提倡“诗教”则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说老子之道     
老子创立的道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老子之道是反条文的,侧重于本原的、形而上的含义。同时,老子之道也是一种正确的在世方式,老子倡导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反对主观故意与刻意。形而上的道下贯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路径是:道→德→仁→义→礼,此即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6.
7.
孔子删诗说考辨及新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诗三百"、司马迁所言之"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正乐与删诗及孔子有无权力删诗五个问题上。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考辨,并结合最近整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所提供的新证,不难看出否定论者的种种理由都不能成立,"孔子删诗说"不容置疑和否认。  相似文献   

8.
说"大"与人(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字展示着汉民族对人的认识,表现着做人的权利和自豪"大"是汉民族民族心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展示着一个迅速成熟的民族应有的奋斗精神和扩张意识."大"词集中地表现着这一切.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诗歌中的梦有恶梦、美梦之分,思乡梦、怀友梦、想亲梦、恋阙梦、故地重游梦、大病痊愈梦都属于美梦,爱做梦让白居易睡眠安稳、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深层意象诗对潜意识世界的关注、支离破碎的语言特点以及诗歌结尾对读者的警醒作用三方面探索深层意象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一切文学艺术,思想性固然重要,艺术性也不能忽视。艺术手法同所表现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艺术手法。总结这些手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13.
元稹悼亡诗历来为人所重视,原因在于从元稹的悼亡诗中更可以窥见其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主要从元稹身世所造就的浓厚亲情、细腻的感情触觉、以及患难夫妻间特有的情感着手,通过外在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以及佛教精神之影响等方面来论述元稹悼亡诗的悲情之缘起,以展示元稹作为诗人个体所具有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协调说、需要国家干预说是经济法学界的两种影响比较大的学说,首先对这两种学说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两种学说有三个方面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承认市场失灵、都将经济法界定为社会本位法、都认为协调或干预要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同时认为它们的主要分歧之点在于对经济法的产生、立论点、性质、调整对象、法律责任的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15.
发表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鲁迅于文中对拜伦、雪莱、普希金等7位摩罗诗人的思想与创作进行了描绘.本文立足于"摩罗"词源的追溯,借以了解鲁迅高扬"恶魔气质"的缘由及鲁迅与摩罗诗人思想的契合处:树立抗争意识,争取抗争权利,在抗争的行动中获取自由独立;同时分析鲁迅呼唤之"精神界之战士"所具有的内涵要义.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世界观是以"理式"为核心的神学世界观。本文从柏拉图内外因综合作用下的诗学、理性神学意识之源,真善美的理性神学——理式论,理性神学观照下的"理式"之诗三方面详细论述、探讨了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7.
崛起于80年代的西部诗群的创作,其基本的艺术精神,便是面对这片苍茫辽阔古老神奇的土地及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和艰辛的大自然,抒写其所激发起来的无比惊叹与悲壮情怀。一方面,他们抒写着“西部氛围”,抒写着对这片苍茫辽阔、古老神奇的土地的无比惊叹,对勤劳善良的人民及其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由衷赞美;另一方面,他们还要表现“西部意识”、“西部精神”,表现这里的人们面对艰辛和死亡的坚强意志和生存抗争的英勇悲壮,表现新一代开拓者的崇高的理想、献身的精神、坚韧地战斗和进军的喜悦。因而这一诗歌流派便突出地显示了当今的“中国特色”,从而引起世界的注目。进入90年代以后,他们注视着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开始转向对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表现,对生命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思考,从而将审美视野深入到内在心理与文化、哲学的层面,显示了西部诗歌的发展深化和向诗坛主流的趋同态势。  相似文献   

18.
清人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是目前杜牧诗最流行的注本。冯注引据充分、注释详密,值得借鉴,也为后人读杜牧诗提供了很多方便。冯注也有繁简不当、疏漏之处,这应引起我们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9.
围绕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的提出、阐释与理论批评实践,系统考察其国学渊源.  相似文献   

20.
李世民的诗存世不少,其中带“菊”字的也有十几首。在这十几首诗中,有纯粹的游山玩水的享乐之作,但更多的诗作表现出的是从内心散发出的那种真实的悲伤之感。一个生于富贵之家、从小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地长大的贵族,一个武功卓越、同父兄一起共创江山的功臣,一个后宫佳丽无数、儿孙满堂的男子,一个政绩杰出、后世称颂的伟大帝王,他的悲是从何而来呢?究竟诗中暗藏的悲哀与发生在唐太宗身上的一系列家庭、亲情的悲剧惨案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在这里将探讨这种悲伤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