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执拗坚守了心中的一片净土——湘西世界。他以湘西的原汁原味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唯美纯净的画面,这些原汁原味在创作上就表现为语言的方言的融入、意象性和音乐性,并在其个人风格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语言个性。  相似文献   

2.
3.
沈从文是中国乡土文学作家的重要代表,探究其文学创作理念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作家的民族、籍贯入手,考察沈从文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涯和从事文学创作后的城市生活经历有助于揭示沈从文创作思想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对于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了生命原型,从而使其一些作品具有超越性品格。乡下人心态中的矛盾性蕴育了沈从文“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在其都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写沈从文对胡也频、丁玲夫妇生死不渝的友谊。在胡也频被国民党逮捕将被杀害时,沈从文挺身而出(丢掉自己的工作),全力多方进行营救。之后,丁玲又遭绑架,下落不明,沈从文除参加营救外,并多次撰文公开对国民党当局进行谴责和揭露;一旦得知丁玲的下落,立即赶去看望。沈从文的侠气,为中国近代文坛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史话。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三十年代,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由于政治文化的影响,现实主义逐渐成为主潮,而一度辉煌的浪漫主义却走向了衰落。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著名作家沈从文却依然徜徉于浪漫主义之中,并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真正的浪漫主义"。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沈从文选择以浪漫主义独傲文坛,本文将从"作者的创作机制""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及"东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究沈从文与浪漫主义的种种渊源。  相似文献   

8.
死亡,作为人类无法避免的问题,被无数次的提出并且深究,其中,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因为其独特的观点,在哲学中独树一帜。从存在论上对死亡进行思考,不仅能对正确认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有重要作用,更能从死亡中找到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曾有许多人对死亡进行过严肃的思考和探讨。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著名诗篇《夜莺颂》所反映出的死亡观可谓别致,耐人思考。本文通过对诗人境遇和心理的分析和对诗歌的剖析阐述了诗歌中所反映出的这种思想及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死亡作为一种意象广泛存在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母亲的逝世使他获得了对死亡的明确体认,在创作中他分别从情感、文化、历史--命运以及政治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死亡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死亡形态上寄寓了他的死亡观.表现死亡,体现了白先勇的悲悯情怀,同时给人留下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先秦哲学,对死亡问题予以直面且从理论高度进行论述的,道家的庄子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庄子以"道"、"气"为理论手段建构了他独特的死亡观——人的生、死是气聚散的表现,死是对"道"的回归。这种"气化论"死亡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起到淡化死亡恐惧的作用,而且对生死的形式上探讨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庄子的死亡观看似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实则其产生却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充满着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以小说中湘西男女形象、湘西中老年形象、湘西土匪土娼形象为例,对其人性美进行了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以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乡下人”在城里奋斗的结果,站在成功的制高点回眸凝望“乡下人”的奋斗历程,“乡下人”与乡村生活具有了全新的意义,有着更多的情感化的肯定性评价,他本人的经历、生活体验和感情生活由此获得了诗化的色彩,家庭、童年、军旅生涯和湘西的风土人情等都透出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沈从文也从此确立了“从文”的姿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本文试图通过他们的题材选取、人物塑造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他们之间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和莫言的创作对中国现当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两个极富个性又缺乏可比性的作家。但在他们建造的"湘西世界"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神殿里有本质相同点--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追求,对雄强生命力的推崇和张扬,以及站在民间价值立场上审视生活在故乡的生命。在文风上,两者各有千秋,沈从文抒情恬淡与莫言特有的铺排狂欢,在文学史上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17.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方言的运用,解释这些词语在小说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力图说明方言的运用使沈从文小说更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所表现的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湘西社会,是一个古老传统正在急剧损失、崩溃的湘西社会。面对生命的美丽与哀愁,沈从文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中徘徊。因此他的作品里洋溢着人性美的光环,而在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时,又表现出对边城人民历史命运悲剧的沉重叹息,为他们置身悲剧命运中却不知悲剧为何物的麻木灵魂感到心痛。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以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载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美好世界。走进沈从文所描写的这个世界,我们会为它描绘出的山山水水、自然风光所陶醉。这与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湘西特殊环境密不可分,从分析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湘西环境入手,探究其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