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是从个人修养角度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知识和学问.与他的气质、气度和气魄,都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能把知识变为技能,能使学问成为智慧.那么他的工作、事业乃至人生境界,都会随之得以提升。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的粗浅道理。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新闻工作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因此要读很多的书。但是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是大有学问的。本刊开辟“求知书屋”这个专栏,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探讨读书学问的园地。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以正确的方法读书。为此,我们要不断向大家介绍新书出版的信息,介绍一些好书的内容和名家读书的方法。这个专栏同时也是大家交流读书经验、体会的园地,谁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体会,希望不断地写给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办好这个刊物。本专栏先谢谢大家的支持了。  相似文献   

3.
编辑,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学问。我很赞成胡乔木同志的提议,希望我们广大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特别是老编辑、老报人、老新闻教育工作者,能够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学问加以探讨,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建立一门过去还很少有人专门研究的学问——编辑学。什么是编辑?编辑的社会职能是什么?编辑工作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法是什么?编辑要具备哪些基本的修养和技能?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和出色的编辑?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4.
读书获取知识,写作巩固、深化知识,领导工作应用知识。通过领导工作,又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需要进一步读书。因此,读书、写作、领导工作是一个连续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良性上升的过程,已成为大多数领导者的共识,也确有少数领导者,以种种理由不愿意读书,不善于动笔。他们有的认为自己有个大专或本科学历,对付现任工作够用了;有的强调工作忙,没时间;有的觉得自已基础差,学不进去;有的是没恒心,缺乏毅力;有的是不愿意动笔,也写不出来。如此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认识上的片面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急剧爆…  相似文献   

5.
不少基层新闻工作者认为,自己所面对的新闻事件可能比较琐碎,平常而又简单,甚至有时觉得没有多少"新闻点"可寻,所以报道不易出彩。其实,生活中并不缺乏新闻,而是缺乏发现新闻的眼睛。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同样,从事新闻报道特别是从事基层新闻报道工作,只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多用心去观察,多用脑去思考,还是能写出比较精彩的报道来的。采访要深入实际  相似文献   

6.
问书与记书     
爱问,是许多成才人物在求知上所共有的优秀品德,也是推助他们在收获的台阶上捷足先登的有效方法。学问学问,一学二问。读书自然主要依靠自己去用脑钻研,但当自己思路受阻的关口,如果爱问,往往能被对方一语点开“路障”,思路豁然开朗。这既节省了自己破阻的时间和精力,又吸纳了智者的聪慧和学识。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一句关于“问书”的名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这告诉我们,好问,则有助于我们尽快成为知识的富翁;反之,则可能延缓和拖长我们积累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各位朋友,下午好!在世界图书日前夕,上海图书馆的朋友要我来跟大家见面,谈谈我自己读书的一点感受,一点体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座诸位有我的好朋友,也有我的新朋友,可能大家都对读书感兴趣,可能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频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该怎么读书?或者我们应该读一些什么书?读书对于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的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可能会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9.
记者是种匆忙的职业。过去,新闻界把采访叫做“跑新闻”。一个“跑”字活现了忙的程度。因此,读书,特别是系绕地读书常常是和记者无缘的。不仅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此,即使天才如马克斯、恩格斯也曾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三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时,曾表示了辞去报馆工作回到书斋里去的强烈愿望。当时,作为《莱茵报》出色记者的恩格斯更直接了当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向往能拥有一个宽敞、宁静而舒适的书房。在这儿,可以读书,可以写作,可以同朋友聊天儿,也可以欣赏林立的书柜,那该是多么惬意和快乐!书是知识之源。有了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就会使人的学养不断增长,知识不断丰富,即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向往有一个理想的书房。然而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奋斗,艰难曲折,时至今日,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虽然它并不十分宽敞,实际上只能容纳我藏书的少量,但手头常有书历历在目,足矣。为什么说历经艰难曲折?说来话长。我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几十元,那时当然物价便宜,生活费用低,够用,却并不宽  相似文献   

11.
先贤鼓励人们刻苦学习时 ,曾用过这样一副对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里说出了学习的艰辛 :不努力学习 ,不付出心血和汗水 ,是不可能达到知识的彼岸的。那么在哪里学呢 ?先贤告诉我们 :在“书籍的高山”里 ,在“学问的大海”中。图书馆里有“书山” ,有“学海” ,图书馆是包容高山、大海乃至整个宇宙的神圣殿堂。人们的知识从两方面获得 ,一是直接知识 ,需要从社会和大自然中学习 ,一是间接知识 ,主要从书籍中汲取。直接知识虽然十分重要 ,但对于专家教授来说 ,其知识层次的高低 ,似乎更体现在其间接知识的多寡方面。图书馆在…  相似文献   

12.
当编辑记者,一定要学会读书。尤其是年轻同志,不可一日不读书。但读哪些书,怎样读书,却是大有学问的。阳春三月,是读书的好季节。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求教《红旗》杂志副总编辑马仲扬同志。马仲扬说,关于读书,前人积累了丰富经验,唐诗中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古往今来,这方面的文章也做过许多。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一个好的编辑、记者,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读书多,视野开阔,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强,写报道、改文章就得心应手。遇到复杂的情况也不会迷失方向。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年轻同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电视这一特有的传媒方式来引导人们读书,读好书,提高人们的素质和修养,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可以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从节目自身需要不断地提高质量,满足观众需求上讲,《读书时间》也应当有一个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此,本人拟就《读书时间》栏目的定位、内容、形式诸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栏目定位栏目定位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其收视对象。就《读书时间》的受众而言,它是以知识阶层为主,兼顾其他阶层人土。因此,栏目编导们就应当注重研究…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记者还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选择书籍的想法和方式有何变化?随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汹涌的商潮,市场的喧闹,是否搅乱了记者书桌上的宁静?我们试图从几位中青年记者对以下问题的回复中寻找答案。 1、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2、你选择所读书籍的标准是什么? 3、请你对最近所读书籍作一简要评述。 4、你是买书还是借书读? 5、你是否逛书摊儿、报摊儿? 6、你一般一个月进几次图书馆、阅览室? 7、当记者以来你读书偏重哪一类?为什么? 8、对你干好记者工作影响较大的书有哪些? 9、你订哪几种报刊?常读哪几种报刊? 10、请你对记者读书,如读什么书、怎样读等提几点建议与看法。  相似文献   

16.
雪岗 《中国编辑》2013,(1):83-86
从少不更事的孩提时代到现在离开正式工作岗位,已有近六十年的时间;从正式参加编辑出版工作到如今,也已三十多年。这些时光中,我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就是书了。几十年看书,读书,租书,借书,找书,买书,藏书,编书,写书,从书中获取知识,以开窍明目,指导实践,愉悦人生。其中,读书和编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我的体会也最深。  相似文献   

17.
浅谈阅读跨越——“听书”:读者阅读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苹 《图书馆界》2011,(2):55-56,71
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指的是读书,是相对纸质图书而言的,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今的阅读方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听书"的概念对于工作繁忙的现代人而言已不再陌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听书"就是不受时间、行动的限制,将人们说书的内容存放在MP3、MP4等播放器里,是一种便携式的读书方式,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所有"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的人群接受知识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这是朱熹讲的读书方法。但对我们新闻采访工作也有借鉴之处。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采访工作中,也是如此。我的体会是,心到,就是记者要作“有心人”,要眼观四  相似文献   

19.
怎样把编辑工作作为学问来做呢?我体会至少要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即:策划和精编相结合;读稿和读书相结合;编辑实践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下面工作的时间非常长,从1983年1月份到2000年的9月份我离开农村,前前后后有十几年,这中间我也经常看看书。我总觉得,在读书和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些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