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演示实验 培养物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设情景,启发思维,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开始和源泉。观察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感知的材料是思维的土壤。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应透过感知的  相似文献   

2.
吴有安 《现代教育》2014,(6):123-123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过眼睛等感官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心理现象,美术又称为视觉艺术。因此,观察能力是美术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人的观察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综合实践与训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所谓观察能力 ,是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活动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观察能力既是智力的门户又是智力的源泉。习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 ,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 ,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 ,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 ,使许多生动新鲜的材料从身边悄悄溜过…  相似文献   

4.
戴美娣 《考试周刊》2010,(44):181-181
化学观察能力是指以获得关于物质和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为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觉活动的能力。化学观察能力是顺利进行化学观察活动、获得感性的化学认识的保证,为进一步进行理性思维、获得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理性的化学认识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发展化学思维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源泉,对现象的感知越充分、越全面.就越有助于思维而获得真知。可见,观察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保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点做好对初中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才能激发思维,才能充分及全面的感知现象,才有利于经过思维而获得真理,才能保障学生去认识事物与获取知识。可见,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观察能力是指人们运用感官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地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观察和观察能力对于认识自然界、掌握生物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从事生物科学研究都十分重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观察能力就是在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固的认识能力,是智能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好电工专业课的保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明确目标,激发观察;抓住细微,引导观察;真切期待,鼓励观察;结合思考,探究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8.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是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通过视觉观察和感知周围世界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感知过程。因此,观察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处处留心,事事练达。青少年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那些看似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人、事、物则漠然视之。  相似文献   

10.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 ,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等综合作用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力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是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数学学习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培养、训练逐步提高观察能力。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 ,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 ,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由于小学生知觉的选择性 ,情绪性比…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我们认为,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炼教学内容,通过类比、归纳、转化等思维模式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运用类比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类比是根据两类事物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质和特点,由其中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推断出另一类事物应具有的相似性质和特点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小学数学类比的种类与形式来看,有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性进行的类比;“数”或“形”结构形式的相似性进行的类比;解题方法的相似性进行的类比;等。如…  相似文献   

12.
王辉 《学周刊C版》2014,(7):45-45
感知能力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能力.而人的感知系统中.尤以视觉的作用最为巨大。形象思维主要是依凭形象进行的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而且被认为是与人的创造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扩大美术视野、进行美术熏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乘法公式是“整式乘法”这一章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公式的正向、逆向运用,对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等,都是大有帮助的.现介绍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能力培养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细心观察事物,学会分析问题,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反映事物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从思维训练来说,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特别是当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21世纪创造型新人,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前提.所谓观察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活动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观察能力既是智力的门户又是智力的源泉.在小学生作文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不会观察,无话可说".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那么,应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提出,直观就是借助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通过直观能够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可见,直观是一种感知,是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王明磊 《甘肃教育》2007,(4X):53-53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开始和源泉。观察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感知的材料是思维的土壤。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应透过感知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问题,启发思维。例如在《电流的磁场》的教学中,磁场是一种物质,它以场的形式出现,抽象不易察觉,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在进行教学时,可设计如下两个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8.
刘磊 《考试周刊》2012,(45):126-127
类比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在两个物理量及描述该两事物的模型具有相似性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研究一种事物之后,理解另一事物的特点。类比法是高中物理中最具探索性和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应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类比法的含义:与归纳、演绎的区别;类比法的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例及应用类比法要注意的问题.以便通过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要求和训练学生“说”,以“说”促思,不仅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训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同时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叙述观察认识与培养思维准确性 训练学生“说”,以“说”促思体现在学生最初感知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应要求和训练学生叙述清观察后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