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界和史学界过去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遗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以来,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关于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 ,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 ,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 ,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 ,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 ;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 ,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了.在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略论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民族关系史中的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承认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是承认中国历史上只有民族同化,而民族融合只有在阶级压迫消灭后,消灭一切民族间的差别才能实现的。形成这两种意见分歧的原因,是来自对概念的本身理解的歧异。究其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民族”概念的不同含义和汉语中的“民族”一词的相当模糊,是影响这一问题讨论顺利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民族问题理论家。在他众多的著作中,有许多有关民族理论的论述。他系统地、全面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实和完善了由马克思恩格斯奠基的革命的民族理论宝库。众所周知,民族是个历史范畴。如同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规律一样,民族也必然不断同化,最后趋向世界民族大联合。关于这个理论,列宁在他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都有  相似文献   

6.
民族和国家都属历史范畴,“中国”主要是自秦汉以来多民族与国家间矛盾、融合、同化所形成的。“中国”的内含和外延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内部的民族与政权间的联系不仅有通婚、互市,也有征伐和劫掠。文明民族对落后民族的同化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史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各族人民支好相处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对中国古代的民族间的战争、对有关历史人物要科学、公正的评价;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进行民族关系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9.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 努力开创民族教育工作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一年,民族教育战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突出民族教育的重点、特点,抓住难点,进行分类指导。经过广大民族教育工作战线同志们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1990.57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1%。由于继续扩招和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优惠政策,普通高等学校少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民族的概念和民族问题的产生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统一体 ,它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共同体 ,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发展历史的不同而形成的。关于什么是民族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民族差异是一种随民族的产生而形成的社会现象 ,不同的民族是根据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活动等社会因素划分的。有民族差异存…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民族现代化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景慧所著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一书中以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出发,提出了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使人耳目一新。该论著认为:人们在谈论这话题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现代化的内涵在不同时代的人们观念中并不相同。民族和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民族大混战时期,恰恰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发展得最迅速,取得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可以说,民族融合和民族战争是人类历史痛苦进程中的一对孪生姐妹,没有民族战争,就没有民族融合,客观事实便是如此。民族战争摧毁了民族隔绝的万里长城,敲开了民族交往的大门由部落联盟发展起来的最初国家,虽然有了阶级分化和阶级对抗,但仍然多少带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加上风俗、语言等的共同性,往往就是一个民族,并有自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障碍。基于包容性民族融合理念的多维度诠释,通过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包容性发展、慢城理念、民族传承、民族融合的分析,探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交融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史学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史学前辈范文澜、翦伯赞诸先生都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提出了极有教益的见解。窃不自揆,想就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阶段一抒管见,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16.
宗教如同民族、阶级、国家和政党等社会现象一样,也属于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人们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制度不是僵死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古代西北民族(本文主要指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一样,经历了原始宗教时期与人为宗教时期两大阶段。关于西北民族中萨满教、摩尼教、拜火教、景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人为宗教,文献资料比较丰富,所以研究成果多,情况比较清楚。但是原始宗教在西北地区民族中流行的时代很早,当时这些民族尚未使用文字,而汉字对此记载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民族关系问题中的民族同化议题,提出了四条介质内容。即民族同化要受(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二)阶级斗争的进展状况,(三)民族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交往的程度,(四)民族群众在同化问题上的心理认可程度等基本条件的规范和制约,主张确认民族自然同化的介质原则中,尊重民族群众的心理认可原则是尤为重要的。这不仅是区别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的分水岭,更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中不容忽视的原则性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斗争激烈,民族融合又一次达到高峰的时期,此时的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统治者羁縻、怀柔的民族政策会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带有歧视色彩、狭隘的民族政策会激化民族间的矛盾,加剧民族间的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但道路是曲折的。统治者倡导汉化与胡化的民族政策相伴生,其结果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20.
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本单元的“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列为阅读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但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与其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之间存在共同时态相互联系和历时态因果关系.因此这类问题,考生应引起注意。复习时应认识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和重要形式.理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三大发明及其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