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2007,(3)
2006年度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公布2006年10月,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陆续公布。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共享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是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共享物理学奖,原因在于他们凭借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将宇宙学带入了“精确研究”的时代。2006年度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公布  相似文献   

2.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和他的父亲进行的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在1915年获得物理学奖,获奖时只有25岁。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相似文献   

3.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荣誉颁给了年仅32岁的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班廷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班廷获得这一至高荣誉是因为。他成功提取了胰岛素,并发现其对糖尿病症状的神奇疗效。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成果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也不过十多个月的时间,在还没有经历长时间验证的前提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便将荣誉授予了班廷,着实说明了这一发现对于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关闭基因,一场沉默的革命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由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两人共同获得,获奖原因是他们8年前发现了核糖核酸干扰现象。核糖核酸(RNA)主要担任着生命活动中传递信息的角色。如今人们经常提到的遗传物质DNA是生命的“蓝图”,蛋白质是建筑生命的“砖块”,而RNA的职责是为制造“砖块”而传递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探索频道最近举办了由五到八年级学生参加的“年轻科学家挑战赛”,美国夏威夷一名14岁的少年在“年轻科学家挑战赛”中赢得了美国2006年首席年轻科学家的称号,并获得了2万美元的奖学金。14岁的夏威夷少年诺兰在通过学校比赛、地区比赛和州比赛的选拔后,以分析当地土壤中的砒霜对学生健康的影响这一项目闯进决赛,并最终战胜了其他40名决赛选手,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相似文献   

6.
吴峰 《生物学教学》2007,32(9):50-52
1基因沉默基因沉默是生物体内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或表达量极低的遗传现象。一般认为基因沉默有三种情况:位置效应的基因沉默、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 i)是正常生物体内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当细胞中导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同源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时,该mR-NA发生降解而导致基因表达沉默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转录后水平,又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题1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  相似文献   

7.
何山石 《初中生》2008,(11):58-59
德国科学家哈特姆特·米歇尔由于成功地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膜蛋白晶体——紫色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晶体,并以3埃的高精确度确定了该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从而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198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获奖时只有40岁,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到2012年日本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培养了1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频率明显呈加速发展态势,这些获奖科学家的大学教育、科研训练基本出自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其中11位科学家获诺奖部分研发工作是在国立大学完成,这种后发外生型大学系统井喷式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日本大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本质在于国立大学系统形成了高层次创新能力,本研究即以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为切入点,从构建大学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入手,提出大学创  相似文献   

9.
德国科学家哈特姆特·米歇尔由于成功地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膜蛋白晶体--紫色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晶体,并以3埃的高精确度确定了该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从而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198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获奖时只有40岁,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和安德鲁·法尔,以表彰他们在RNA干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今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籍华裔学者崔琦、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于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能够揭示有关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动力学原理的更多信息,可能会导致微电子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崔琦是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他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物理学教授执教至今。此前获得诺贝尔奖的另五位华裔科学家是:杏林道和林棉…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下简称"诺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屠呦呦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至此,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文理兼得,这份奖在国人心目中意义非凡。一、唤醒中国文化创新的自觉和自信意识  相似文献   

13.
亲爱的小朋友,你一定听爸爸妈妈或阿姨老师们讲过诺贝尔奖吧?这个诺贝尔奖呀,已成为当今科学上和文学上的一种荣誉象征了呢。它激励着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们为科学和人类的和平事业努力奋斗。也许你会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当选的年龄在50岁以下(包括5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性别、出生地及现工作地、当选年龄、教育背景、所属学部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年轻院士主要呈现出以下个人特征:女性院士在人数和所占地比例上与男性院士相比差距甚大;年轻院士出生地主要集中在我国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工作地主要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当选平均年龄为45.71岁,远低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就读于重点本科院校和读博、留学的经历,对院士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自身努力起着关键作用;所属学部集中在科学院有传统优势的学科以及与社会和人民需求密切相关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发以来,迄今已经历了100多个年头。100多年过去了,诺贝尔奖一共颁发了96次,有700多人上过领奖台,其中固然不乏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科学家,但人家早已入了外国国籍了,不能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一个泱泱大国竟然年年与诺贝尔奖无缘,有关人士颇感脸上无光,遂振臂高呼:向诺贝尔奖进军!花开花落,几年时间过去了,诺奖年年仍然都有得主,到头来还是没有咱中  相似文献   

16.
前些年有人发问: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郑重回答:中国人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因为1957年李政道和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都是中国藉。1957年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音乐大厅,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上颁奖台,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为中国人争了气,增了光。瑞典皇家科学院代表称赞:“两位物理学家由于对宇称守恒定律作了精湛的研究,从而导致次原子粒子方面的重要发现,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两位获奖者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推翻了30多年来被普遍认为是自然基本定律的所谓宇称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17.
卢瑟福与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2 0世纪来说 ,诺贝尔科学奖的设立和颁发 ,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百年间 ,全世界先后有 45 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成为 2 0世纪的“科学精英”和“顶尖大师”,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中间 ,英籍新西兰裔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不仅由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贡献荣获 190 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而且在造就大量优秀科学人才方面 ,创下了个人培养诺贝尔奖科学家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在他的培养和指导下 ,他的学生和助手中十多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从而在诺贝尔奖史上形成了一条奇特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我在教学中有一个疑问,现提出来请教。六年制小语第十册第4课《大理石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老的工匠,年轻的学徒,就在这样的小房子里长年累月地劳动着,……”同册课本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青的妇女坐在小艇里,高声谈笑。”我认为,两处的语言环境相同,带点的词应该一致,都应使用“年轻”一词。再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年青”一词的解释为“年轻”,“年轻”指“十几岁到二十几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近日 ,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 ,在全国首批 81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中 ,该校有 10位 45岁以下的年轻教授入选。年轻的教授已挑起华中科大的“大梁”。据悉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近 10 0 0名正教授中 ,45岁以下的青年教授近 3 0 0人 ,其中九成拥有博士学位。一个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的年轻“教授群”已经崛起。他们均在各自的院系及学科中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 ,引领着学科的发展。华中科大党委在总结经验时 ,提出“六大秘诀”:一是积极做好人才规划、长期狠抓人才储备 ;二是实施“博士化工程”,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三…  相似文献   

20.
王峰 《中学教育》2005,(7):45-46
自从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发以来,迄今已经历了100多个年头。100多年过去了,诺贝尔奖一共颁发了96次,有700多人上过领奖台,其中固然不乏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科学家,但人家早已入了外国国籍了,不能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