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3月19日,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氏定理”的创始人陈景润教授(1933~1996)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 陈景润是福州市人,13岁那年,母亲去世,这使他较早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在福州英华书院读高二时,班上来了一位沈元老师,沈老师知识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不管什么作文题,比如说时间、谈理想、论勤奋、议立志等等,其事实论据均是以陈景润的事迹为例。有的老师讥之为“万能论据”。若中学生每次写文,都要请陈景润“帮忙”,那陈景润的负担就太重了,能不“苦恼”吗?!  相似文献   

3.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1957年,陈景润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当时住房紧张,他和其他三个人住在一间房子里。搬进新房的第二天,累了一天的室友纷纷入睡,只有陈景润还在演算数学题。夜深了,有人忍不住催他说:“小陈,明天再干吧!”陈景润嘴上答应着,但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过了几天,室友对陈景润夜里开灯工作影响他们休息提了意见。对此,陈景润感到既抱歉又苦恼。他感到自己的时间怎样抓紧都不够用。可是,怎样做才能既在深夜里工作又不打扰别人呢?想了几天,陈景润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原来,陈景润发现楼下有一个废弃的厕所,…  相似文献   

4.
夫人由昆最了解陈景润,她说:他就是工作比什么都重要,他的成果是用命换来的。李小凝秘书说,陈景润长期加班加点工作,从不注意保养自己。他部是晚上一、二点才睡,而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了。李小凝这样评价陈景润:“他是个奇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人会累么?由昆女士很平淡地说:“他习惯了。”记者特别翻阅了以前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从那里,记者看到了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1965年,陈景润首次达到(1+2),写出了厚达200多页的长篇论文。数学家闵嗣鹤仔细阅读后,肯定了他的证明,对他说:“国外证明(1+3)…  相似文献   

5.
谈“机遇”     
有人说成才的关键在于“机遇”。例如:陈景润如果没有遇上慧眼识宝珠的华罗庚,就成不了大科学家。试问:华罗庚怎样赏识陈景润呢?华罗庚之所以赏识陈景润,正是由于陈景润自己具备了“千里马”的条件。从陈景润的角度来看,与其他人相比,并无特殊“机遇”,只是他具有为祖国争光的崇高理想和奋斗不息的可贵精神。所以我认为成才的关键在于“机遇”是荒诞不经的。其实,我们翻开历史不难发现,许多被称为“人才”的人,在未成名之前,都曾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成才“积累”时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磨砺,为最后成为“人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塑造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形象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至于在人们心中有一个公式:数学家=不食人间烟火、缺少感情和乐趣的书呆子。许多见过张伟平的人都说他不太像数学家。同样对陈景润十分崇敬的张伟平说:“陈景润的年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今天如果再用徐迟报道里的一些描述想象数学家,将是很大的误导。”作为一位新生代数学家,张伟平的生活既单一、自然,也真实、现代;他的工作既充满了紧张和刻苦,也充满了快乐和丰收。他热爱数学,已经将数学融入了他的生命;他同样热爱文学和电影,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将…  相似文献   

7.
陈景润同志一九四八年春季升入我校前身福州英华中学念高中,一九五○年夏季,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进了厦门大学数理系。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许多同志关心地询问起陈景润在英华中学学习时的情况,——他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有些什么特点呢? 提起陈景润,过去的老师和同学都有这样的印象,他沉静寡言,性格内向,很少跟同学接触。上完课不是上图书馆,就是背起书包回家。他不多讲话,讲起话来笑嘻嘻的,是一个和善的老实人。  相似文献   

8.
曹中原 《师道》2003,(3):28-29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文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十分动情地说:“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几何级数的跳跃,最终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生职业。”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到,吴文俊提及武老师的课,赞之曰“精彩”;是武老师“精彩”的课改变了他,使他从“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转变为“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生职业”。足见,教师上课“精彩”与否,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思考过怎样把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0.
音容宛在     
1996年3月19日13点10分,著名数字家陈景润因呼吸循环衰竭,心脏停止跳动,终年63岁。  1也许,他的拼搏距离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那颗数论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摄于1981年)  2陈景润的爱妻由昆女士,对我们数学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爱情。(摄于1981年)  3“猜想”未竟身先去;圆梦自有后来人。——陈景润和爱子陈由伟(欢欢)在一起。(摄于1985年)在儿子的督促下,陈景润一直坚持在工作之余锻炼身体。  全国科学大会上的陈景润、华罗庚(左一)、杨乐(右二)、张广厚(右一)(1978年高明义摄)  陈景润和他的老师、著名教学家华罗庚…  相似文献   

11.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他把20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中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同他在读书、研究中的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陈景润在中  相似文献   

12.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儿子对人类有伟大贡献。陈景润也望子成龙。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  相似文献   

13.
罗声雄 《教师博览》2006,(11):17-18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大体都有各自的业余爱好,有人爱下棋,有人爱钓鱼,有人爱种花,有人爱养鸟,等等。所有这些爱好,都要付出代价,那就是要花时间,或者说要消磨时间。在陈景润的潜意识里,时间就是论文,“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个小时”是他的格言。他怎么可能用这些爱好去消磨宝贵的时光呢?不知从何时起,陈景润有了一个奇特的爱好,就是喜欢日益增长的钱的数字,这爱好符合他的原则:省时间。父亲一贯节省的习惯,也许是他这种爱好的生长“基因”。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特别是患严重的结核病时,对他来说,钱…  相似文献   

14.
郑超 《湖南教育》2009,(12):64-64
认识《湖南教育》,还得回到1986年。那时,我还是个11岁的小姑娘,正上小学五年级。一天晚自习,教数学的唐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智力题目,我们冥思苦想,两节课快要结束了,连一向被称为“天才陈景润”的刘波都没有做出来。下课了,我们都把自己的答案告诉老师,我的数学成绩本来不好,所以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一点把握。但是,老师却出乎意料地告诉我:“你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同学们用打死也不相信的眼光看着我,有的抢我的习题本,有的过来问我解题方法,还有的干脆去找老师的书本。  相似文献   

15.
谭老师是我大学的老师。有天他骑自行车驮儿子上街玩.见到一个年轻人陪一位老人在散步。儿子指着老人问:“那老头儿是谁呀?”谭老师告诉他:“是年轻人的爸爸”。不料,儿子却反问道:“他就是爸爸呀,都长胡子了?”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2,(31)
1.没有文凭的大师(栏目:“博览”) 史学大师陈寅恪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终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  相似文献   

17.
难忘恩师     
那一年,当村里的小学“关门大吉”后,我们被分到镇里的小学,那段求学经历让我终生难忘,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当时的老师。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发现他最明显的特征:拄着双拐教学。他端坐在椅子上,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浓密的睫毛也遮不住他明亮的目光;稀少可怜的头发每天都静静地伏在他突起的额头上。他能把字典记得滚瓜烂熟,他能够出口成章……这些都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中学数学教师沈元在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接着又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很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这些话像甜甜的蜜,粘住了陈景润的心,使陈景润踏上了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漫长征途。这充分体现了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正如俄罗斯民谚所说:“语言不上蜜,却可以粘住一切。”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一位哲人曾说过:“即使是学生把教给他的所有知识都忘记了,但还能使他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这里,“受用终生的东西”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智慧的挖掘,能力的培养便是教育的主旨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吕犁头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6):15-15,30
谈起陈景润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一名伟大的数学家,他能成为教学家与他中学教学教师沈元有关,因为沈元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200多年来难住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昨晚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他了不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