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艺谋的电影既借鉴了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又吸收了传统民族文化养分。他早期的电影很多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电影中的服装、音乐、语言等方面处处显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特色鲜明。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对张艺谋的电影,对中国民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但是,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3.
题目一:张艺谋的才能是众所周知的,奥运会开幕式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观众都对他钦佩至极。他是个奇迹,也创造了很多奇迹,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神秘而又渴望探求的人。[要求]谈谈你对张艺谋的认识和感触。可褒可贬。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审题角度]1.褒扬的角度。结合张艺谋在电影事业方面的成就和他作为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所起的作用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与商品界限的消失以及大众文化的崛起,张艺谋勇敢地扛起了商业电影大片的旗帜。但同时,张艺谋电影片面地强调声画层面、故事叙述和情节编排层面上的奇观,忽略了视听奇观背后的意义建构,没有很好地处理“真实”与“奇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视点中的张艺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对张艺谋的电影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虚幻的想象.他以西方作为参照物探索着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在对好莱坞电影的仿效中,张艺谋在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周晨 《大学时代》2006,(9):36-37
一个是代表中国电影的“导演大师”,一个国内编剧的第一块金字招牌,但张艺谋名扬四海,邹静之却隐没在“纪晓岚”“槐花香”的幕后……名导演和名编剧圈内地位的悬殊,是中国影视圈毋庸讳言的现状。张艺谋和邹静之的第一次合作是《千里走单骑》,合作过程中两人惺惺相惜,这两个相差不到两岁的同辈人,有着很多相似的见识。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贯穿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常常处于时代文化潮头,具有某种文化编年的意味。更准确地说,是当下的时代、社会、文化创造了张艺谋,制造了一种独特的“张艺谋现象”。在张艺谋电影创作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社会、时代变迁的轨迹。划分了张艺谋电影的几个主要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影片的艺术与文化特点,进而探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风格变迁、文化流变及文化价值或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8.
罗忠贤 《初中生》2013,(13):27-28
在中国,张艺谋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我一直以为张艺谋的人生如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传奇,直到看了他新近出版的口述传记《张艺谋的作业》,我才恍然大悟,电影奇才张艺谋原来下的也是笨功夫。张艺谋涉足摄影时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启蒙老师是他的表哥。有一次,他跟着表哥拍了  相似文献   

9.
他比贝多芬、巴赫,更懂音乐,他演奏的是一首悲壮感人的英雄交响曲……他比王家卫、张艺谋更懂电影,他展现的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真实画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力从张艺谋电影作品的发展战略入手,回顾和剖析了张艺谋多元化电影创作的探索之路及个性化艺术特征的形成,对张艺谋电影创作艺术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代表之一的张艺谋,到目前为止创作的16部电影作品,有12部改编自文学原本,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钗》等。张艺谋电影多由文学原本而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的选择是一种尴尬和无奈,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改编的"要诀"是对成功与亮丽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品题材的广泛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电影人,尤其是导演对自己的电影作品常常有个人不同的诠释,张艺谋导演的众多电影作品中有永恒的关于爱的主题的表达;有着根据不少新时期优秀小说改编的对不同人性的展示;有着普遍的民间性;其电影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以红颜色作为色彩的主基调的色彩运用。本文意在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特点。  相似文献   

13.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14.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关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对电影品质表现出很纯粹的追求和敬仰,在拍摄过程中完美诠释他心中的电影故事。回顾他这些年的电影作品,风格迥异,虽有商业大片和文艺片的分别,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画面色彩的超强把控力度。出身于摄影师的他对色彩极其偏爱,他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中国红元素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唯美画面让人记忆深刻,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合一,对人性、生存和死亡主题的剖析,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间张艺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人们誉之为“张艺谋神话”。本文分析小说对于张艺谋神话所具有的意义,张艺谋自身特有的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对作为电影蓝本的小说准确取舍的艺术直觉。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善于用华美的色彩装扮电影,不仅可以带给观众完美的视觉享受,而且也使得他的电影艺术更具有审美价值.对于张艺谋来说色彩是他传达情感、营造氛围、渲染场景的重要元素,是他为影片艺术造型的重要方式,当然这种造型风格是千变万化、不断求变的.张艺谋对电影视觉造型的追求,已经上升为他的电影艺术风格,色彩甚至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是其影片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商品本身的经济价值,当然也包括文化产品,于是电影变成了很多企业的摇钱树,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先驱,也是世界人民公认的优秀导演,他的作品也从早期内容形式并重沦为如今的形式主义的空壳,这些现象无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童年灰色,孤独的女儿恨父亲>今年22岁的张末是张艺谋与前妻肖华的女儿。张艺谋与肖华都是西安人,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时相识相恋,1979年,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后,张艺谋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当摄影师。1983年3月31日,女儿张末出生时,张艺谋正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接到父母的电话,这个双眼熬得通红的男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给女儿取名叫张末,这个"末"有两层意思,从日期上看,3月31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所以取其"末"字;另外,"末"是深层次的意思,从4月1日起,张艺谋希望自己的事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或许是女儿给张艺谋带来了好运气。不久,他拍摄的电影《黄土地》使他  相似文献   

20.
试论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演张艺谋坚持用电影表达他的民族文化观,注重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关心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 状态,平实地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着意人性的批判,保证电影既讲述通俗故事,又有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电影 语言、电影场景和精心的包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氛围,特有的叙事方式颇具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