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合适的想象不会给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造成伤害。报告文学叙事的眼光明显不同于新闻叙事和历史叙事,主要表现为:一,对人物性格的关注;二,对场景、细节及人物话语的兴趣。报告文学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的真实,它离不开人的理解,离不开主观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但“真实”又是一个多义性、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在实现报告文学新闻式的全方位真实时,“合理想象”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在认清“真实”与“文学”,“真实”与“想象”关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无损于报告文学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谈报告文学中的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要求报告文学在创作中绝对不能虚构。但文学创作是离不开想象的 ,报告文学既然有文学的特性 ,在创作中也要借助于想象。当然 ,这种想象的运用必须是有条件的、合情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首推真实美与理性美.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求真是实现报告文学真实美的重要一环,真实美是报告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报告文学的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的真实.理性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理的梳理、判断与把握,是给读者一种高层次的理论启迪与升华.理性美则是报告文学在理性思辨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美.时代需要理性,报告文学应闪耀着理性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繁荣,引起了人们对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强烈兴趣。前几年,围绕了报告文学创作中是否允许合理想象和略有虚构的问题,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它的核心实际上是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某些文章把个别报告文学中的失实,归咎于合理想象和略有虚构上。从而对之大张挞伐,一时几乎很少有人再敢坚持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上的巨大成就,却继续从事实上不断肯定着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八二年第九期上海《社会科学》上张万基同志的文章,重新提出了报告文学创作中应允许略有虚构的问题,而且指出了有的反对报告文学有任何虚构和想象的同志,自己却在创作实践中运用艺术想象的事实,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后现代的叙事理论从回环叙事、元小说和奇异的想象方面探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其叙事技巧探讨揭示王小波小说的"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我们力图发现隐含在这些技巧后的作品的意义:现实的束缚、庸俗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叙事风格的多样化,叙事时空设置的新颖化是报告文学创作者突破传统叙事观念苑囿、追求诗意叙述效果的重要环节。叙述时间的安排和叙述空间的设置在其作品结构中常常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地位。本文将探讨报告文学叙事中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由此了解时空转换的灵活运用对报告文学叙事和价值凸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叙事风格的多样化,叙事时空设置的新颖化是报告文学创作者突破传统叙事观念苑囿、追求诗意叙述效果的重要环节。叙述时间的安排和叙述空间的设置在其作品结构中常常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地位。本文将探讨报告文学叙事中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由此了解时空转换的灵活运用对报告文学叙事和价值凸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市场化背景下发生的传媒时代是诗意匮乏的年代,也是想象和秘密匮乏的年代。叙事有秘密叙事和非秘密叙事的区分,文学叙事不同于一般叙事而深入人心的地方,是用想象来隐藏秘密,当市场化的现实多于想象、传媒叙事夹杂着各种日常性和实用性侵入文学叙事时,文学叙事的诗性秘密被削弱了。传媒叙事产生的常常是实在情景,而文学叙事产生的是想象情景,想象情景是不能吃不能用的。一般叙事常常带有文学叙事的因素,又不带有文学叙事的秘密,它们常常歪曲了文学叙事升华生命的诗性情景,将文学叙事变为与现实一致的平庸情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报告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了概括性阐述.使人不仅能感悟出以真实性筑成的报告文学的发展走向,并能倾听到时代发展离不开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永远与时代同步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虚构,既是一个故事材料问题,也是一个叙述方式问题。面对同样的非虚构题材,因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一定程度地发生实录与虚构分野。因此,报告文学的生命线———不可虚构性,不仅应该从其对象的真实性中去寻找,还应该从叙述本身的真实性中去寻找。同时,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不仅是叙述对象范畴,还应该从写作姿态、叙述方式上理解。因而,不是"展现"(showing)式叙述,而是以作为叙述者的记者的行走、采访等"在场"的"讲述"(telling)式叙述构成其主导性的叙述方式。这应该成为报告文学文体叙事学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报告文学文本的现实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表现在直接的无功利与间接隐伏着的功利性上;形象美在文本结构的巧妙安排、合理的想象和文学语言的运用等艺术感性形式中得以实现;新颖美要求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创新;感染美既来自文本内容的真实,又来自文本具体生动的艺术形式,是文本真实的内容和完美、和谐的形式在审美高度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告文学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是根本性的,即数字化时代社会文化对文体的影响.在20世纪报告文学繁荣的时候,报告文学真实性、时效性、文学性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时至今日,报告文学原有的文体特征虽然存在,但已逐渐弱化和转化,并与新的媒介、新的传播形式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报告文学是现代传媒的产物,但当现代传媒发展到一定阶段,现代传媒又会遮蔽报告文学,这是辩证法的无情,我们无可奈何。在现代传媒遮蔽下,报告文学作家一要有独立意识;二要增强文化素养;三不要赶时髦;四要增强作品的真理性、正义性、政论性;五要增强作品的文献性、资料性。而报告文学评论家一要有历史的敏感性和政治的敏感性;二要与作家碰撞,激发出思想的光芒;三要能够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四要克服经院派、学院派批评的不足,提高批评的层次。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报告文学话语,呈现观念与经验的流动"场域",折射出左联的现代性预言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诉求之间的交叠与裂隙。在科学主义认知观的支配下,具有为现实撰史雄心的茅盾,在理论著述上强调报告文学写作的真实性,但在观念形态的潜在影响下,他本人的创作与编辑活动,在不期然间提供着有别于官方叙述的另一种想象中国的真实方式。  相似文献   

16.
尹均生教授近日出版《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国际报告文学史研究第一人的地位。这部著作的独创性在于采取解读作家、作品的"个案式"的研究方法,把"源起与发展"溶于个案叙事中,从而完成国际报告文学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界关乎左联报告文学运动的探勘,得益于文学史料的渐次完善和现代性问题意识的日益明确,改变方法先行的本质主义论述。传统研究范式主要着眼于具体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抑或现代报告文学百年脉络之历史切面的宏观概述,虽颇有创获但是由于学术想象力的日渐匮乏而难以为继。后新时期研究范式的转型,体现为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阈切入其间,将关注焦点转移到知识分子书写、现代都市想象以及翻译政治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散文的“真实性”概念加以说明,并阐释了散文中相关的虚构与想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结合的产物。作为新闻,它必须保持新闻的客观真实的本质,以写实为本;作为文学,它又与其他样式的文学一样,在写作中必须运用想像等形象思维的方法来增强文学性。但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想像是再造性想像,本质上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还原”,而不是虚构,因此它也是写实的。报告文学的想像与写实应当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社会历史批评解读《哥德巴赫猜想》无法深度透视其复杂性,真实性叙述下的文学意义的价值潜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叙述学为凭借,作为报告文学文本经典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叙事策略上所折射出的读者意识以及对于那个时代的治愈等叙事功能渐次浮出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