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是讲述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不仅是外部世界知识的表现工具,更是构建世界的工具。该文试图对当代译者话语进行描述和分析,探求译者眼中的“翻译为何”的问题,选取的资料来自罗新璋主编的《翻译论集》和郭凤岭编、傅雷等著的《译者的尴尬》。话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从文化的渊源来看,中国人注重精神力量,注重人与国家的关系。文化体现了一种价值和精神活动。文化是话语产生的宏观语境因素之一,当代中国话语以“平衡和谐”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华文化语言道德要求关照他人、社会和谐至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处在一个文化的转型时期 ,而且走出这个文化转型时期大概还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文化转型期中 ,文化讨论的内容无疑是“中西古今”之争 ,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接受外来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创建适应世界文化发展形势的中国新文化。我们知道 ,文化的发展大体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 ,这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 ,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 ,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 ,其作用在于巩固…  相似文献   

3.
一、福科们的困境 西方文化发展到后现代,意义消失了,“人”死了。如果走到后现代话语的背后,清醒的人们会看到,这一切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意义,并不一定非消失不可;“人”,也并不一定非“死”不行。然而这一切在西方却一定要发生。世界,本无所谓意义。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赋予它某种意义。人,本是一个自然之子。西方人道主义意义上的“人”,也是一个人造的话语产品。西方人却越来越发现,他们所赋予世界的“意义”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把人带进了深渊;他们创造的理想的“人”,也把自己拖进了陷阱。因此,所谓消解意义,是消解他们曾经赋予的意义,所谓人之死,是他们曾经哺育的“人”  相似文献   

4.
邓俊青 《职业圈》2013,(20):66-67
随着“微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到来,“微文化”早已从社会各种传媒方式向我们油田员工辐射而来,在人们脑海里已悄然形成一种不小的“冲击波”。“微文化也称为“快餐文化”,它具有可读性、辐射性、穿透性、腐蚀性,同样容易渗透到我们基层健康的企业文化中去。那么,我们油田基层党支部应该如何去正确认识、细致观察“微文化”在员工中随意流行与自由传播和管理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二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的过程。城镇化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在草原文化区的推进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引发了草原制度习俗文化的传承与革新的问题。当代能够代表草原文化的主体民族主要是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族,他们所代表的草原文化是生态文化,因而,即使是在现代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具有传承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各方面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上。以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的巴音塔拉嘎查为例,可以观察到城镇化进程中草原文化的制度习俗文化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即传承和革新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世界的不断变化,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和精神的力量源泉。在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经济的象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它不但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而且也反映出了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7.
冰雪山水画之所以开宗立派、标树当今,就在于她美。 冰雪山水画何以美? 十一年前,我着手编著鉴评本《宋词三百首书画集》时,就提出了这一设问。当时是中国美术最为重要的一个转型时期。历经“文革”的反思,人们对美的体验渐由朦胧而至鲜明。新的直觉、新的个性被鲜明地提设至美的殿堂,让人去感悟、去思想。人们再一次发现,传统的土地上,除权力话语、权威话语外,还有精英话语。他们的思想性更有一种批判的魅力,创造的魅力。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于著书且回答问题的需要,我认识了志学先生,认知了志学兄思想的深刻。  相似文献   

8.
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华元典精神》说略余同元晚清以降,“中国向何处去”率先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由此引发的“古今中西”之争,既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种种歧见,又导致了西化与中国本土化关系的无数辩难。今天,问题的中心已由“中国向何处去”转变为...  相似文献   

9.
刘沈阳 《职业圈》2013,(20):12-12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它做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全球经济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经济时期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现就新经济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救亡运动,又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它在救亡和启蒙两个方面都立下了不可抹灭的光辉业绩。“五四”之后,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人们关于“五四”运动的传统认识和传统评价。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思维观念的更新,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五四”运动。特别在“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之际,学术界、教育界乃至政界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许多报刊杂志出了专号,围绕“五四”精神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反思和探讨,各种观点或直接对立,或间接互补,反映了“五四”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仅就学术文化界人士关于“五四”精神的讨论及其“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情况作一述评和总结,以显示新时期“五四”反思的脉络和轨迹。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是企业“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融汇在企业的观念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打造职业化团队。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了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强企。以文化融合引领企业快速发展?我认为应重点坚持“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内容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用制度文化来约束人。用精神文化来凝聚人,用物质文化来塑造人,推进文化“落地”。  相似文献   

12.
以表现中华文化精神为内在质素的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它其实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曾几何时,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  相似文献   

13.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关于“文化润疆”的战略部署,为新疆各族群众强“精神”和富“脑袋”指明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政策优势。因此,如何使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互为补充,产生政策叠加效应,更好繁荣兴盛新疆乡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是20世纪一个永不衰竭的话题。“五四”使许多人都有一种历史的晚生感。“五四”使我们迅速地跨入了现代,而更重要的是,一切在“五四”都已经发生过了。20世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讲述“五四”的故事,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也不过是“五四”这个历史本文的不断复制与改写。“回到五四”久已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变革的一种策略和标识。这不仅因为“五四”构成了中国现代发展的一种深远背景,而且因为“五四”原始情境的复述往往为当代思想发展所遭遇的困惑提供某种解释。 “五四”是一个价值重估与价值重建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五四”常常直接意指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思想高潮。今天,“五四”新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新传统,成为了我们精神与思想的重要资源与依据。“五四”时期从西方输入的科学、民主、进步等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今天普遍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准衡。无疑,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2):143-143
徐世甫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4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最新联姻。它通过网话文的拆解与变形,大众文化身份的置换和颠覆,演绎着文化多元与精神自由,形成了新世纪的后新文化运动。大众第一次由文化的原料提供者变成文化的生产者,真正充当了文化的主角。通过“自精神”和“微内容”的文化试验,“沉默的大多数”第一次真正开口说话,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故事是凝聚了中国人思想、情感、意志等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广西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特有的山水文化,并在不同时期被广大劳动人民及不同作家们赋予了特定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广西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基础,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山水文化,其不仅是中国故事的内容载体,而且它本身也是构成“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该文通过分析广西山水文化的突出优势,和其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探索如何运用特有的山水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为广西山水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8.
2005年9月,“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系列著作陆续和大家见面了,作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它们严格地遵循了文化诗学的研究路数。这套丛书是北师大文艺学中心多年来所抱持的文化诗学理想的一次认真实践。文化诗学有它在学理上和现实上的依据。古代文论话语是知识、意义和价值的结合体。这个性质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两种研究立场,前者重在知识的清理和发掘,并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后者重在意义的阐发,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本来这两种立场不分轩轾,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但毋庸讳言,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古代文论的…  相似文献   

19.
张天君 《职业圈》2013,(3):133-133
提起大庆油田,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八个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油田的思想文化基础,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石油人,同时.大庆石油人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依托思想政治优势基础上。经过探索与实践,不断赋予其时代特色和新内涵,  相似文献   

20.
司马光与熙丰时期的洛阳诗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熙宁、元丰时期的洛阳聚集着一批具有保守的政治和文化立场的政坛耆宿和道学宗师 ,他们以频繁的结社、唱和等方式形成一个独特的诗人群。论文以“诗可以群”为理论依据 ,关注于以司马光为中心的洛阳诗坛的创作活动 ,既是对诗歌史上客观存在的一段创作历程的再现与反思 ,同时也试图以文化的视角 ,通过诗歌来观照熙丰时期的政治、学术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