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童谣,大家都会想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等等。童谣,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伴随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但是,现在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带有暴力、黄色内容的“灰色童谣”却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经常与同学“分享”痞子童谣,“读书苦、读书累”是最受他们欢迎的一首。一些孩子的言论让人吃惊:“不会童谣就会被同学看扁,显得很老土,根本就没办法混!”  相似文献   

2.
朗朗上口的童谣,曾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我们不仅从中得到了诸多欢乐,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和道理。而如今的校园里,却出现了“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等“灰色童谣”。长期吟诵这些“灰色童谣”必定会直接影响孩子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上刊登的《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以下省称知文),有一半文字疏理陶渊明的读书生涯,一半文字说我对陶渊明诗文内容的体会。在论及陶渊明读书方法时,集中探讨了读陶者属意最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层。其实,渊明读书一如其人,不拘一格,任性而已。即如讲究“开卷有得”(《与子声等流》),意在求知;提倡泛读、例览。既获取知识又调节生活求得娱乐,如0读山海经》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事,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云云。这种读书的生活乐趣,渊明不仅自我…  相似文献   

4.
<正>【教材解析】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打开学生阅读的视野,让学生习得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构筑起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快乐读书吧在二年级下册之前的三次安排,分别是一年级上册“读书真快乐”、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二年级上册“读读童话故事”。  相似文献   

5.
《小火炬》2005,(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股“灰色童谣风”在校园间悄悄流传。同学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轻唱的不是“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却是“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这些‘童谣’是从朋友们那儿听来的。”一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你不会唱,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要是谁有了新的‘童谣’,身后就会跟上一群‘小兵’。”“为什么孩子们喜欢这些‘灰色童谣’?”福州仓山实验小学的陈亚君校长思考着这个问题。她发现,老师和家长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花在“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他们心灵的成长。“现在的孩子们懂得很多,想得也很多,他们的心里有这样那样的迷惑和苦恼,又没办法和老师家长们交流,于是‘灰色童谣’就乘虚而入了。”  相似文献   

6.
沈惠玲 《福建教育》2005,(5A):20-20
健康童谣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好伙伴。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开设了“校园童谣课”,通过学习童谣、吟诵童谣、展示童谣、创编童谣“四部曲”,让孩子们唱响“校园新童谣”。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04,(1):6-7
春节期间,带孩子回到自己童年时期读书的那个城市。参加小学同学的聚会。孩子们在我们中间嬉戏穿梭、背古诗词。背着背着。一个孩子背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带钱。”说是“唐诗新编”,引得家长哄笑。这个头一开,别的孩子也跟着迎合,一首首新编的童谣脱口而出。这些童谣中,有些是戏谑调侃的,有些是抱怨家长和老师的,  相似文献   

8.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考试的绝招”,这种灰色童谣在南京的一些中小学广泛流传着,一些痞子童谣甚至带有黄色、暴力倾向,学校和家长十分担心这种“精神鸦片”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灰色童谣的流行有着引人深思的社会背景。专家认为不是孩子在变坏,而是成人社会自身出了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及时反思。  相似文献   

9.
如今许多孩子们的口中,不时蹦出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灰色童谣”。什么“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还有“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少年儿童中,流传着许多“灰色童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些童谣?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中心校开展了“唱红色歌谣,做健康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汇》2005,(3):12-12
近年来,一些低俗的童谣开始在一些校园流传:“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相似文献   

12.
“五颗星,照天空,天安门,在正中,齿轮麦穗红绸绕,看见国徽挺起胸!”这首活泼明快的童谣,是北京市向社会征集的近2万首童谣中的一首。借鉴北京市宣师一附小等学校的经验,2004年6月2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联合发起了征集新童谣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1600所小学及1430所幼儿园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这项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征集新童谣19436首。经过精心筛选、编辑、加工、润色,有400多首优秀作品被选进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童谣》一书,这些健康向上、童趣盎然的新童谣已经响亮地传遍了北京市的校园。为此,中央领导对北京市采用新童谣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灰色童谣”一度在中小学流传,让老师和家长们颇为忧虑。北京市宣师一附小从2003年夏天开始,就发起了用健康童谣代替“灰色童谣”活动,率先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北京童谣》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更多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风趣幽默的健康童谣,并指导学生在吟唱中学习童谣的写法,鼓励他们自己创作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富于时代气息、弘扬高尚情操的现代童谣。在“我与童谣”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充分挖掘童谣诵、唱、写、画、演、编、用等特点,使这门课程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让童谣丰富的内容、简短的文字、精练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成为大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成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本期刊中刊我们推出《新童谣在这里唱响》,旨在通过介绍北京市宣师一附小“健康童谣进校园,唱响师生共同发展的主旋律”的经验,使“童谣”这一德育新途径引起更多的人们关注,并期待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刊2001年第一、二期合刊刊发了《新校园童谣31则》以后,引起了很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和争议。童谣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化现象,值得每一位父母与教师关注。究竟该怎样看待孩子们口口相传的童谣?譬如,孩子唱一些对大人或学校不满的童谣,是否属于“不健康”?爱唱一些语言不美的童谣的孩子,是否容易变坏?孩子为何那么热心于童谣?父母与教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童谣?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童谣现象”,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新专栏“童谣大家谈”,欢迎读者朋友踊跃来稿,或谈谈您对童谣的看法,或推荐优秀的童谣。 主持人/孙宏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在阅读教学的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时代所筛选而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有:   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诸如此类的读书名言,指出了熟读不仅有助于阅读理解,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且切合汉语讲究音韵的特点,是学习汉语文的必由之路。   精思。南宋的朱熹认为“大抵观书须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矣”,他还非常可贵地提出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些观点至今听来仍震聋发聩,有着极…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5,(12):54-55
“学校学校是我家,课间纪律靠大学,放学铃响队站好,又快又静齐刷刷。”这是武汉黄陂街小学五(3)班学生熊帆创作的一首童谣。近日,在武汉市江汉区,各校积极开展征集、推广“健康童谣”活动,向校园里流行的“灰色童谣”宣战。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永济市银杏小学坚持开展“童谣声声润心田”活动,用健康新童谣取代那些内容消极、格调低下的“灰色童谣”。如今,健康的童谣正伴随着小学生度过美好的童年,使他们在传唱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童谣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孩子们对这个世界最直观、最朴素的认知。好的童谣,承载着孩子阳光般的希望,让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变得丰盈而灿烂。但当前在不少地方,确有一些内容低俗甚至充满暴力倾向的“灰色童谣”充斥校园。相信以下这则“灰色童谣”不少孩子都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18.
李敏 《小学教学研究》2023,(28):84-85+91
童谣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其在儿童语言发展、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心智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已逐渐达成共识。文章从童谣中提炼并首创“三向”童谣概念,即“童心向真”“童心向善”“童心向美”,根据童谣的特点,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做到语言与艺术的融合,达到乐学、好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诵读,即熟读成诵,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相似文献   

20.
第一维度:默读——语感之源默读就是不出声读书,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出吾心”的源头就来自于学生的默读,也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默读,获得对整篇课文的初步感知。《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