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会群 《学周刊C版》2010,(10):111-112
本文对如何使阅读课堂活起来进行了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采用的具体方法是:相互提问,细化课文:多角度复述.再现课文;编演对话或短剧,激活课文;创设情境,拓展课文;设置议题,深化课文:用活词汇,超越课文;口头作文,用活课文。通过这些实用操作性强的方法.不仅提高了阅读效果.而且学生的口语及思想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开拓了视野,活化了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中受到启发。2.通过理解更赢说的一段话,继续进行分析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3.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4.练习复述课文。教学直点:理解更赢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他的分析为什么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轻声读课文。要求: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能通顺地读课文。2默读课文。要求: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等词语。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谁用箭射大雁?(更…  相似文献   

3.
时间:2007年4月21日 地点:湖北监利长江高级中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神奇的极光》,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学会筛选文中的信息。这节课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选读课文,感受极光;第二步:品读课文.筛选信息。(投影)  相似文献   

4.
心路博客     
绿寮(张泽苹)博客地址:http://zeping2.blog.163.com/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处于游离状态:有的变成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变成精读课文的“压缩版”,什么都想抓;有的甚至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精读课,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得一半。”可见,略读课文并不是精读课文的附属,而有自己独特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训练的重声、是通过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重火了解“中国石”的样子,并透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如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读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谁能简单地谈谈你解开了哪些疑问?二、整体感知全文。1.指名接读课文。未谋生字较多,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2启发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给课…  相似文献   

6.
《我家还缺啥》教学设计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陈相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全文,然后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质疑问难。4.思考课后的3道思考题。二、细读课文,深入理...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求:1.除进行常规性词句训练外,了解重庆解放前夕,在渣滓洞中的革命者巧妙地与反动派斗争的真实情况,体会革命者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精神和斗争到底的决心。2.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2过渡:革命者在狱中怎样联欢?二、初读课文,了解联欢的过程。1.要求: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读后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2.根据学生了解的联欢过程,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说说分段理由.口头归纳出段落大意,从而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再读课文,了解狱中生活的“苦…  相似文献   

8.
《繁星》教案(第二课时)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刘中华教学目的:1.读懂课文,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空的不同感受。2.通过理解不同的感受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知道这种思想感情是步步加深的。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教学重点:精...  相似文献   

9.
一、注重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预习要求一般围绕以下内容要求学生:1.给课文标上序号;2.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陌生字词.消除阅读障碍:3.初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见解等;4.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打上问号;  相似文献   

10.
摘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如此,预习是学习新课文的基础,学生只有充分地预习课文,才能更好地学好一篇新的课文,从而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本文从激发预习兴趣、关注预习指导、关注预习反馈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年级语文预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