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韵”的流变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本土范畴 ,它既具有本体论意义 ,又具有特征论意义。“韵”已成为一诗学和美学传统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作“多相成分”(“面具”)问题是巴赫金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的一个思想主题,是巴赫金诗学理论的形象性代名词。通过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联系《巴赫金全集》中的相关论述,本发现作在他的诗学中共有六重身份,且它们又都与特定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这一学说是我们见到的研讨作问题最复杂的理论,反映出巴赫金建构诗学理论的独特方式和他意在探索“自上”与“自下”方法结合可能性的独到尝试。所有这些内容,尤其是方法论的间际关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语古典诗学史上有“诗言‘志‘“、“诗言‘意‘“、“诗缘‘情‘“等说法,从厘清这其中的“意“与“志“、“情“等之间的区别出发,本文将诗歌的“意义“与“形成“置于由“言不尽意“而“意无穷“这一超越过程中来考察。从“言不尽意“出发、人“所以道“入手,汉语古典诗学揭示,“声情“、“意象“所道之“意“为“辞情“所不能道,“声情“、“意象“乃是堪称与“辞情“并列的“意“之“所以道“的两种独特方式;从“意无穷“出发,从对“神韵“的分析来看,汉语古典诗学揭示,“象外之象“、“声外之音“所道之“意“乃是超越性的无穷之意,此无穷之“意“为普通语言形式所不能道;而对诗歌语言活动中“主体性“与“超主体性“高度统一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诠释学视界的深刻性与独到性--这一点可以构成我们与西方现代诠释学对话的切入点。本文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说法系统“专题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风骨”为中国传统诗学重要范畴。在 2 0世纪传统诗学研究中 ,它成为研究最多 ,但也是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诗学范畴。“风骨”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 ,更是一种诗学精神 ,即儒家所提倡的刚健中正的诗学精神。其文化根源不仅在相术 ,更在于儒家所倡导的刚健中正的人格。据研究可知 ,刘勰的“风骨”论直接受惠于儒家元典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学视野中的"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是我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审美范畴 ,它在清代诗学视野中得到完整深入的阐说和展开 ,表现为 :一、在诗评中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 ;二、在诗论中得到全面深化 ;三、在个诗论家手里得到集中论评与阐释。上述三方面 ,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隐秀》是近几年来《心雕龙》研究中比较关注的一个篇目。或有论以为,《隐秀》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是东方艺术迷人魅力的理论根据之所在。刘勰提出的“隐秀”论,己成为中国艺术贵神韵意味的奠基之作,在美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刘勰之后,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以及王世祯的“神韵”说等各种范畴,用“隐秀”基本上都可以涵盖。  相似文献   

8.
化诗学在中国以“史互通”为历史依据,具有深厚的历史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80年代“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存方式构成化诗学的化语境,“汉语表述”的承续性传统是化诗学实践活动的起点,中国诗学批评史奠定了化诗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理论”有其基本的涵义、形式、形态和风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也有其基本的涵义、内容和属性,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笔者认为,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求实创新论,实践论,生产力中心论,人民利益论,文化导向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深刻领悟这些哲学意蕴,用之武装我们的头脑,并指导我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真正的诗”是艾青诗歌理论的一个核心范畴,从它出发,我们可以把握艾青诗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方法与价值取向,可以把艾青诗论的主要内容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准确地分析艾青诗论的历史贡献与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两手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分析这一范畴的具体内涵,揭示它所蕴含的高超的辩证艺术,充分表明它是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和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常用来指物,即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汉语里“它”的使用有一条规律:尽量回避使用“它”,或者重复名词,或者省略不用。这是语言学家们经过历史的考察早已注意到的事实。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对“它”的用法做了非常透彻的论述,他说:“中国现代汉语里不大用得着中性的‘它’,尤其是对于非动物。草木什物之类,若在主位,就往往用名词复现,若在目的位,就可以不说出为常。”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说:“‘他’字称人为常,称物较少,通常我们把那个物件的名字复说一遍,或是能省略就省略。”根据赵元任先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情景论又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将“以意为主”这个范畴扩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前人提出的“情景论”观点,并将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关学和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因此,我们应从以往的“表现”理论,转换一种新的视角看中国诗学:即整体显现。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我们党两代领导集体为我们党所创立的基本理论,都是各自所处时代呼唤的回应,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二者在思想方法上、价值追求上及具体内容上是一致的。从“三个有利于”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充分说明我们党两代领导集体在阐发党的基本理论的过程中,都坚持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统一的观点。这为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与唯物史观融为一体的马恩价值理论,绝对不会悖离生产力决定性原理。按照马恩思路,“价值”等于劳动生产率(力),它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劳动价值论(以下称“劳价论”)只是它在特定限制下的支论,非其全貌。从考茨基“批修”开始,人们用“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代替马恩“生产力价值论”,在理论上片面。中共十六大在价值理论上,不仅恢复了马恩生产力价值论,强调使用价值和财富积累的决定作用,果断纠正“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百年误读,而且与时俱进地大大发展了它,包括明确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中国经济理论界主流应对此有所省悟。  相似文献   

18.
戴卫平  于红 《现代语文》2007,(12):48-49
翻开任何一部词典,我们都会发现每一个词条下面都罗列着几个甚至几十个含义.这些词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这一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其它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例如隐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隐喻意义丰富的词经常是基本范畴的词.汉语词汇中的多义词数量非常大.越是基本、常用的词汇,它的义项就越多,由本义引申出的喻义就越丰富.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充满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和时代精神,它的创新价值和创新品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此处的“性”指的是一种语法范畴。性的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但并不等于每种语言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印欧语系的许多语言都有“性”的语法范畴.汉语一般用词汇手段表示性别,不构成“性”的语法范畴.但是,汉语的“阴…阳”两词同“性”语法范畴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