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庆 《中国广播》2012,(6):41-42,79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录音机的普及,录音报道逐渐成为广播报道的主流。本世纪初,连线报道一出现,便迅速推广。本文对连线报道兴起的前提、内外部原因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连线报道发展中的瓶颈,倡导广大广播人积极探索,推动连线报道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8月“微博微博”内测版推出迄今,短短3年多时间,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其中。新闻记者尤其调查记者是非常活跃的使用群体之一。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民总是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调查记者利用微博所发布的直播信息,并且边围观事件的动态、边发表评论,从而快速形成汹涌的网络舆论。微博的兴起,到底对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产生了哪些影响?笔者主要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看法:一是对报道空间的影响,二是对生产机制的影响,三是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邱存双 《新闻窗》2005,(4):36-37
《贵州日报》7月4日7版《读者天地》刊登了“旧州古镇亟待保护与开发”的记者调查。见报当天,省老领导王朝文同志对此文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愿意与作者一道共同关心旧州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7月6日,香港一家公司老板托人连续6次给作者打来电话,索取开发旧州古镇的相关资料,表示愿前往考察投资。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权力。一张经常没有舆论监督的报纸,如同一支没有上子弹的猎枪,是没有战斗力的。“批评难”是新闻界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讨论几十年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在我们新闻界的各种研讨中,人们对如何搞好舆论监督开出过各式各样的“药方”,有的提倡以事实为依据,稳、准、狠出击,有的提出要讲究批评策略,注意方式方法,等等。但是,批评报道不引起麻烦者,甚为罕见。有麻烦,抑或引起争论,就难免遭到非议。特别是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存在着争议就等于非议,非议就是有问题,有问题就等于否定这样的思维定式,久…  相似文献   

5.
平衡报道兴起的社会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平衡报道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新宠儿,许多媒体纷纷运用平衡报道这一模式进行业务运作。在新闻理论界,对平衡报道的讨论也很多。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多是从新闻本位的角度分析其基本概念,或是探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规避新闻官司。而平衡报道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条件下兴起,本文想就此做一个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匿名传播现象伴随着网络传媒这种新媒体形式产生和发展起来,它与互联网的日渐风靡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互联网时代,匿名传播现象何去何从引发了广大的争议,本文首先对匿名传播现象做了整体概述,继而着重分析其在网络传媒兴起的原因,然后阐述匿名传播现象出现后的影响,并对匿名传播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岩 《新闻前哨》2010,(9):58-60
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下,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对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纾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媒体肩负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因批评性报道而引起的新闻侵权官司屡见不鲜,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对采访对象进行正面报道的表扬性稿件,也存在有新闻侵权问题,而且在现实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或隐患。笔者近期通过对一些表扬性新闻中所存在的侵权现象进行研究和总结,大致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为了抬高自己所要表扬的人,随意贬低他人,从而引发的侮辱、诽谤性质的名誉侵权批评可能脱离真实,表扬也可能脱离真实,从这一点来说,表扬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也是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来处理的。比如写新闻稿时,有的作者喜欢运…  相似文献   

9.
肖翔 《声屏世界》2013,(12):22-23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电视新闻报道的同质化问题。电视新闻的同质化主要是指新闻报道事件相同、内容雷同、观点相似等现象,新闻的同质化还包括新闻栏目的定位相似。新闻的同质化问题导致节目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被扼杀,  相似文献   

10.
廖昌喜 《新闻界》2001,(6):45-45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个“负面报道”的新闻概念。那么什么是负面报道?这个报道是如何界定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在新闻实践防止负面报道的产生?笔者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所谓负面报道,是指在各类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中产生了负面社会效应的报道。这里指的“媒介”不仅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还包括互联网等新媒介。“新闻信息”,不仅指常规的新闻消息,还包括传媒发布的一般信息。“负面社会效应”,是指新闻信息传播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秩序产生了损伤或…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在公众中所具有的信任度。这种公信力来源于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是否能够遵循及时、客观、准确的原则。一般来讲,信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前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行为。其主要表现样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我越来越感到有提出“问题性报道”一议的必要。何谓问题性报道?它同一般正面报道相比较多是从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提出一些人们普遍关注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光明月报的“职称议”、“稿酬问题”,新华社不久前发的“一支在职的失业大军”等等。此类问题可大可小,大的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党风党纪,小的可涉及一人一事,但具有典型意义,如今年6月6日《中国妇女报》报道“杨作香救人牺牲致使  相似文献   

14.
栾丽娜 《新闻传播》2009,(6):107-107
近年来,我国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各种事物相互之间都还在调试阶段,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而媒体只有直面这些社会问题,或报道、或揭露、或分析,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在受众心中树立权威和可信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浙江省农民卖蘑菇难这一事件的采访、报道。我们体会到:问题性事件进行正面宣传是一种有利社会,有利人民的好形式,大有可为。记得一位新闻界老前辈说过,新闻往往可遇不可求。然而,遇到重大题材的新闻,尤其是批评性题材,怎么把握,这也是一大难题。《省长解决农民卖蘑菇难》就是一例。蘑菇是浙江省大宗出口产品之一,1988年,由于国际市场蘑菇好销,十多家单位争相抢购,鲜菇价格哄抬到每公斤五元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蘑菇生产的发展。但1989年10月下  相似文献   

16.
王欢  韩昱 《青年记者》2012,(9):30-31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调查性报道越来越发挥出其服务公众、舆论监督、守望社会的巨大作用,它致力于对众多丑恶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探讨与解决,调查性报道因其独特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在新闻界是备受重视的新闻品种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调查性报道也不例外,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进程,成为社会的“减压阀”;一旦运用不当,便会暴露出如失实、侵权、偏颇等一系列问题,这极有可能使公众陷入迷茫和无所适从的境地.具体来说,调查性报道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新闻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新闻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手段等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8.
纪楠 《青年记者》2007,(14):53-54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备受重视的新闻品种之一。以美国为例,在1917—1992年颁发的580项新闻奖中,调查性报道摘取了40%的奖项。目前,调查性报道的比重约占整个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三成左右,与解释性报道和客观报道三足鼎立,稳稳地奠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孙振军 《传媒》2002,(3):35-37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它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侵权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20.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它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侵权行为.其主要表现样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