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思潮既为中国先锋文学提供了个人化的视界,又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先锋文学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语境中产生和推进的。本文探讨了中国先锋文学在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层面、改造层面,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对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取舍。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跃速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9(3):13-18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在特定的精神文化背景下,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展现出一个荒诞的虚构世界,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世界的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人性被物质、金钱所异化,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痛苦和危机感,诉求人类自然人性的复归和对人生真理的孜孜追求,显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先锋派”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着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本文试勾勒出其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5.
先锋文学包括先锋小说和先锋诗歌,两者的流变轨迹不同。必须在充分认识两者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精神内核,避免单从形式上理解先锋文学。先锋小说与先锋诗歌交错发展,理解它们的精神内核可以清楚先锋文学产生的根源,了解先锋文学走向非主流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6.
赵升平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4):87-91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7.
8.
张静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97-99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伏飞雄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7,(5):33-36
纵观中外学术界多年来关于卡夫卡文学风格渊源的研究,笔者发现,论者们的研究多数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就是那些有着“实证性渊源影响研究”痕迹的研究,实证性的材料也明显不足。个中原由何在?这是本文力图加以清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打算对“个人才能与文学传统”这个文艺理论老问题作出一些反思,并提出能够较为有效解决“卡夫卡文学风格渊源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猫头鹰与寒鸦原本只是自然界普通的鸟类,然而,当文人创造性地将它们带入文学世界后,它们不仅成为独特的文学意象,甚至可能代表一种文学精神。本篇旨在解读鲁迅和卡夫卡的文学形象中所存在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11.
王宏刚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2):41-44
卡夫卡是深邃的思想家,也被看作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诉求正义和揭示生存状况之真实是其作品的两大主题,这两方面互为逻辑支点,前者为目标,后者是路径。他怀着人道的热忱,渴求人间正义;他以冷峻的眼光,揭示真实,警醒众人,辨明歧途。他对存在主义的贡献,就在于对生存真实的深度察觉。 相似文献
12.
ZHANG Ying-chun 《怀化学院学报》2008,(8)
《变形记》是弗兰茨.卡夫卡的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手法和叙述方式上非常具有特色。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分析了其在小说的主旨、主人公的变化以及周围人的态度变化等的陌生化表现手法,认为"陌生化"技巧的运用是该部作品主旨成功揭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黄萍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2):65-70
现代主义的鼻祖卡夫卡用文学的形式最早的传达出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卡夫卡短暂封闭的人生经历和敏感孤独恐惧的生活体悟,使他的创作不能不对弱者的生存的困境及其抗争的悲剧必然性关注和思考,并给予来自生命深处而又力透纸背的艺术表现。本文力图阐释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弱者的悲剧生存状态,并指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外部世界的行动逻辑与个体思维逻辑的对立和冲突。 相似文献
14.
林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3):65-66,69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其笔下的"异化世界"有力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困惑,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影响巨大。本文从卡夫卡的三个异化以及其"异化世界"呈现的两个显著特征入手,阐述了其异化思想的形成和特点,并肯定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Martin Blok Johansen 《课程研究杂志》2017,49(5):579-598
In recent years, literacy problematics and different concepts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Styles) have taken up much of the school’s literature teaching. It has pushed discuss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into the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takes up the content discussion for renewed debate, but now also with the aim of discussing the literary texts one can present to children in school. The research questions posed are: Which texts can justifiably be presented to children as part of teaching in school? What will happen if 10 to 12-year-old Danish school pupils are presented with classical and canonized texts by authors like Kafka, Proust and Dostoyevsky? How will they react? How will they read the text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for the article is an observational and interview study of a Danish 6th grade’s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classical and canonized adult literature. The study takes its starting point in three concepts rooted in theory, i.e. unpredictability, defamiliarization and entitlement, which are subsequently used to get to grips with the empirical part of the study. The article does not attempt to depict a hard-and-fast picture of all children being equally enthusiastic about the new texts. Instead it presents a picture of a class in which lively literary conversations are conducted. And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the child is one of those who enjoys the texts, whether the children are irritated, challenged or provoked by them, they are never experienced as trivial or irrelevant.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风格特色,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变形记》在20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作品《城堡》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展现的是自由存在之路的实现进程以及所引发的深刻探索与思考。从《城》到《生》是一个哲性地、形而上地探寻真正自由的艰辛历程,一条自由存在之路的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的小说往往通过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戕害。他擅长于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运用譬喻、象征、怪诞、佯谬等手段建构一个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其表现方式或许是荒诞的,但所揭示的生话本质却是真实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卡夫卡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19.
虞雅芬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2(3):356-359
被称为“无家可归的异乡人”的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一生是短暂而不幸的,疾病折磨着他,追寻与放弃的痛苦时时纠缠着他;但卡夫卡的一生又是深刻而遗彻的,他以他的小说创作向这个荒诞而不合理的现存世界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深刻地展现了现代人痛苦、困惑与无家可归的生存情状,给广大阅读接受者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