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相似文献   

2.
魏清 《阅读与鉴赏》2007,(3):70-71,60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为绝句,凡二十八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不可小觑,故于备课中反复斟酌,略有心得,在此不揣冒昧,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目前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首思念友人之作。沈祖棻著《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认为是“怀念住在附近的一位友人”,《唐诗鉴赏辞典》则比较宽泛地说是“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人教社配编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基本采用了沈祖棻的观点,认为“君”是诗人思念的…  相似文献   

4.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受到限制。前人在评论此诗时说“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你是否同意此说,试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5.
注释家们对李白《峨眉山月歌》的写作时间问题,历来有两种意贝:一说是诗人在游峨眉时做的(王(?):《李白》),明代万历年间《唐诗画稿》中对比诗的作图,就是持这个观点的;一说是诗人“辞亲远游”的纪程诗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等)。这样说来,对诗中所提的地域,也就分“想象的”和“实在的”两种。这里所探讨的,系后一种。 《艺苑卮言》(卷四)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纵观各家注释,除对“峨眉山”“渝州”二地域论述皆同外,另外三地域则各说不一,这样似必影响读者对“太白佳境”的全面领  相似文献   

6.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解说:半轮秋月挂在峨眉山顶,月影映入羌江随水流动。夜间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没见到想念中的你就直下渝州城。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相似文献   

7.
杨睿 《作文与考试》2022,(36):42-43
<正>故乡的土壤本是厚重,结出的心灵却异常柔软。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乍起,便思念故乡莼羹鲈脍,于是挂冠而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起笔就是对故乡的思念:“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古代文人墨客同样喜欢借闲章铭刻思乡之情,故乡有山水,有家庭,有一种相看两不厌的静好和可神遇不可目测的灵韵。  相似文献   

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这首七绝,明快疏朗,音节浏亮,易于上口,少儿喜诵。不过,它写的是什么?那“君”指谁?却有不同说法。比如,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早年“离蜀地”所写,因此,诗中的“君”是留在蜀地的朋友(见《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  相似文献   

9.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二十五岁出川途中写下的《峨眉山月歌》,短短二十八字,巧妙地用了五个地名。其中“平羌江”、“清溪”、“三峡”历来都无定诠,这给文学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美国汉学家华生(Burton Watson)在《中国抒情诗歌》中承认,这首名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效果,但“外国读者无法正确估计地名会引起中国人的何种感  相似文献   

10.
原作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改写夜,格外宁静,寥落的星辰无声地宣告着秋的到来。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月光如  相似文献   

11.
钟林斌 《教学随笔》2008,(Z1):108-110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西蜀之前写下的绝句。历经千余载时光的淘洗,它依然鲜活如新,脍炙人口。其魅力何在?我想,那大概是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乡愁》,已为大家耳熟能详。本诗则是和余光中先生同时代,有着同样坎坷人生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彭邦桢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很显然,这首小诗的灵感得益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诗人取李诗的望月思乡之意,推陈出新,写出了孤悬海外多年、欲归不得的台湾游子独特的思乡情感,流露出一种惆怅而无奈的情愫。诗的第一节,诗人由天上月猛然跳跃到水中月,而且回环往复,不断地浅唱低吟,形成了一种深邃缥缈的意境。这不由使人想起“水中月”、“雾中花”这类常被人喻作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事物。当时诗…  相似文献   

1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流传最广的唐诗。一般的解释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李白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看着地上的月光,产生思乡之情。收藏家马未都认为此解中有一大谬:诗中的“床”不是我们理解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类     
材料1李白伟大抱负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  相似文献   

15.
10月4日 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歌呤明月思乡的诗,在中秋节时,在家家户户的人们不禁想起。因为它正是中秋月景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制教材初中《语》第一册《枣核》一后,有台湾诗人彭邦桢写的一首思乡诗《月之故乡》。这首短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作思念故乡的纯真感情。诗人把浓浓的思乡情融入圣诞夜的月光夜景之中,使我们感受到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炽热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静夜思》最动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直抒胸臆,不加雕琢,信手挥毫,却极富感染力。千载而后,当人们吟诵这首咏月思乡诗时,仍不免引发心灵深处的共振,自然也会联想起诗圣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吧!最近读当代诗人沙鸥的《新月》:“新月一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红。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沙鸥抒情诗选》)这首自由体新诗意境高雅,富有想像力。我们好像和诗人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峨眉山月歌》(苏教版第七册),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5分钟左右)师:在交流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想告诉大家什么,请暂时不要说出来,要把它读出来。(第一个学生读,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师:从他的朗读中你们听到了什么?生2: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站立在船头自言自语地说:今晚我就要离开清溪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可是老朋友却没有看到,实在是太可惜…  相似文献   

19.
当代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以下简称《蟋》)可以看作是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蟋蟀吟》的唱和之作。全诗生动活泼、流畅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却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课本〔自读提示〕第①自然段这样说:“……用蟋蟀的呜叫为主旋律,谱成一曲思乡之歌。”第③自然段又这样说:“……充分渲染和强调了怀乡的主题。”不难看出,课本将《蟋》的主题视为“思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其一,“思乡”,顾名思义,客在外而思故乡。而这首诗  相似文献   

20.
<正>《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