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简介]王力,字了一,北京自修大学顾问,广西博白岐山坡村人。26岁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受业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一年后毕业,赴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音学,1932年获文学博士后回国。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讲课     
燕子 《学习之友》2006,(4):18-18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对清华校风学风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毕其一生的“治学”和“教学”两个方面。有关陈寅恪的“治学”成果,海内外学人探讨已多,论述甚详;而对其耕耘教坛,数十年如一日执教高校课堂的“教学”活动状况,则研究相对薄弱,专文论述尚不多见。本文从现存陈寅恪的来往信函、朋友与学生的回忆等资料入手,围绕教学经历、教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风范等内容试作探讨。陈寅恪早年游学日本欧美多所著名大学,1925年归国,次年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了艰辛的大学执教生涯,至1969年去世。这43年的教学活动,可分为以下…  相似文献   

4.
我的老师     
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府。谈到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梁启超在1929年已经去世。我读过他1922年5月21日在清华文学社讲的《情圣杜甫》。演讲中说:杜甫写...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我国学术界最有学问的国学大师是谁呢?是胡适吗?是陈独秀吗?我说不是,都不是,而是连学士学位都没有的陈寅恪。说句不客气的话,就连一些名的教授,有哪一个人的学问能和陈寅恪相比?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素以学识渊博驰名中外,而在陈寅恪面前也自愧不如,甘拜陈为师。他曾盛赞陈寅恪:“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和陈寅恪同为清华三巨头之一,近代以来有名的史学家。他们在学问根底、学术品质、治学范围、中西学之态度、治史方法、治史材料、教学等各方面有相同之处和不尽相同之处,考察他们的为学对我们今天的做学问有很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冷学宝 《师道》2013,(1):41-43
1925年初,清华学校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之为“清华四导师”。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大师。没有文凭的清华导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  相似文献   

10.
<正>陈寅恪任教清华时,父亲陈三立一度居上海。某年暑假,陈寅恪的几个学生去上海拜谒陈三立,老人和几个学生坐着谈话,陈寅恪则立于一旁,直到学生离去。◎梁启超和郭沫若都属于才子式的学者。侯外庐说:"郭沫若曾告诉我,梁启超形容自己的能力时说过:点起一盏油灯,日文就学会了。而郭老自己,则一星期就学会甲骨文。"◎浦江清任教清华时,每晚上床后,"例须读书一二小时",而清华是到点熄灯,浦便秉烛夜读。一日蜡烛用毕,浦差校工去买洋蜡,谁知误买了卷烟。致浦"是晚苦极,  相似文献   

11.
杨兰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1925年,清华国学院聘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这四位大师,学术造诣自然博大精深,而且,工于对联。他们各自都有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特别是他们撰写的四副“厚味”挽联,更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学校发展初期,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相似文献   

14.
我自幼喜爱历史,景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因此,我在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便是中山大学。我的愿望实现了,被录取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但好景不长,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轰碎了我的梦幻,这场“革命”首先就是从历史学开刀的,吴晗、翦伯赞、陈寅恪……心目中的偶像一个个被打倒在地.连被称为伟大革命先行者的孙中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从1922年起就常到清华授课。他上课前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也有一点儿。给当时听过他的讲座的清华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1925年2月22日,吴宓持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聘书赴天津将聘书送达梁启超处。梁启超欣然同意就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清华终于聘到梁启超这一学术文化、政治界的著名人物。梁启超成为清华四大导师中的第一位导师。其他三位导师分别是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梁启超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清华研究院,学术风气很浓,很有名,因为有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名教授,还有李济先生也很有名(他那时是讲师)。后来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实际上是清华研究院的继续。因为史语所不仅继承了清华的学术研究传统,而且原班人马都转移过来。例如王国维虽已谢世,但其大弟子徐中舒在史语所任职;梁任公过世  相似文献   

17.
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大事记(1980~1996)张维耿执笔19809月,中山大学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与我校建立交流关系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选派6名学生前来我校学习汉语。为此,中文系组建了专门的教学班子。高华年教授为负责人,具体教学管理由傅雨贤负责...  相似文献   

18.
<正>陈寅恪执教于中山大学时,讲课时校内教授旁听者常多于学生,陈因此有"教授之教授"的称谓。1953年12月1日上午,在陈寅恪家里,汪钱和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做了一次长谈。陈寅恪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  相似文献   

19.
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自1911年建校那天起,就一直是座大师云集、人才萃的圣殿。①以文科而言,早年的那一代清华学人,几乎创造了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半壁江山。②早期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其学问才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③集学者、文学家于一身的朱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