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宝银 《武当》2009,(4):20-20
王宗岳《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这五篇拳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自成系统,形成整体。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可将这五篇拳论分离与割裂开来,不可将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后学者的《拳论》混为一谈。为便于对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系统研究,笔者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谱&;#183;指要》串而述之如下,并据此提出些许思考,与同好共思共勉。串述中,夹以笔者个人少许体悟,不妥之处,望指正之。  相似文献   

2.
路迪民 《武当》2023,(8):8-10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指“太极者,无极而生”一篇),被各派太极拳传人尊为拳经之首。换句话说,习练太极拳,如果不遵照《太极拳论》,那么就练不好太极拳;更深层次讲,如果完全背离了《太极拳论》,那你练的太极拳就根本不是太极拳。但因传抄渠道不同,历史上《太极拳论》存在多种版本。唐豪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1935年),参考14种著作对比校订。沈寿先生的《太极拳谱》(1991年),参校文献多达35本。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1993年),亦有稀缺参校资料。  相似文献   

3.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研究成果中涉及的王宗岳其人、《太极拳论》的作者、出处、流传和《太极拳论》本身进行的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对王宗岳其人是否存在及其生存年代问题依旧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研究成果;对《太极拳论》作者的研究则多以现有部分史料记载进行归纳总结、简单逻辑分析而得出结论,研究成果显然不够全面;对《太极拳论》出处及流传的问题则伴随其作者的研究归属的不同而不同;对《太极拳论》本身进行的研究成果则多偏重在文化层面和较为浅显的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解释性研究当中,研究思路不够全面,且缺乏全面性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深度及研究广度仍有待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5.
张宝银 《武当》2003,(11):17-18
小引 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笔者不佞,曾予“浅阐”。 现据笔者体得,对《太极拳论》再识如次,笔者“反弹、犯顺、辨析、新解”而力求“不离法度”,一家之言,诚望前辈同仁郢政之。再识 太极生于无极,故无极乃太极之本源。无极者,无形无象,朦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7.
8.
李师融 《武当》2005,(2):11-12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论")。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中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相似文献   

9.
贾山 《中华武术》2003,(11):29-29
这些年来,武术界出版了许多太极拳方面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由和式太极拳嫡宗传人——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一书,于近日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著者当代和式太极名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先生,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六世孙。 《和式太极拳谱》分为五章。主要介  相似文献   

10.
王志远 《中华武术》2005,(10):36-37
(1)本篇采自【微本】。杨氏家藏古抄本题作《十三式歌》,【李本】题作《十三势行功歌》,【郝本】题作《十三势行工歌》,【图本】题作《太极十三势歌》,【孙本】题作《十三势歌诀》。  相似文献   

11.
王志远 《中华武术》2005,(12):35-36
(1)“引路”,【万本】作“道路”。 (2)“功夫”,【姚本】【微本】【炎本】【图本】作“工夫”。【李本】作“工用”。【郝本】【祖本】作“功用”。  相似文献   

12.
此诀仍是发扬古典拳论之精神。[姚本]及[鑫本]之《太极拳图说》附录:“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即歌诀二。就是以歌诀为“经”,歌诀之释文为“论”,对应适配成一体的。故有拳家认为,“经”“论”不能分割,“经”无“论”则不明,“论”无“经”则不通。“经”“论”适配,其义分明。  相似文献   

13.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校勘](1)“歌诀七”[寿本]、[邹本]作“歌决六”,[赵本]作“歌诀五”。(2)“开展”[唐本](唐豪、顾留馨编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门展”,系误植。  相似文献   

14.
此为身法歌诀。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相似文献   

15.
[正文]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静分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相似文献   

16.
张杰 《武当》2004,(7):28-28
2003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赵堡和式太极拳(准确的说应为赵堡太极拳)传人和有禄编著、康戈武作序的《和式太极拳谱》。  相似文献   

17.
一位武术名家说:"若按练拳目的而言,大致可分为自励、自娱、谋利、好事四类,每一类都体现着一种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诚然,历史时间、地理位置、文化层面、积极条件、传统积淀的不同,审美取向当然会有所不同。如传统太极拳与简化太极拳之间,有些认识还不能被对方所完全理解,目前看应该是正常的。编者个人认为只要太极拳能"走向世界",焕发出时代之气,那个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欣赏的太极拳就是最有价值的,至于是传统的还是简化的都无所谓。不过在当下"乍暖还寒"之际,简化太极拳究竟是否属于"肢体练",肢体练有何弊端,还是值得太极拳界一谈的。  相似文献   

18.
阴阳、动静、快慢、刚柔……太极拳中似乎充满了矛盾。而人们对太极拳的印象和看法也充满了矛盾。有人说太极拳属于古人,落伍到已经赶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世界10大奢侈品牌之一的法国赛琳,在2008年5月却设计了一整套充满禅宗神韵的 Tai Chi Collection(太极组合)运动服系列,引领世界时尚风向。有人说太极拳属于老人,可是就在竞争着力量与速度的美国 NBA 赛场上,小巨人姚明的官方形象便是大打太极拳。有人感叹太极拳已经逐渐被跆拳道和瑜伽抢占了中国年轻人的阵地,但是百余国家的传播范围,高达亿位的锻炼人次,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生命力。本刊记者带着太极拳包裹的诸多矛盾,采访了一直致力于太极拳传播的太极拳名家、研究者、基层教练、多年从事武术报道的资深记者、太极拳世界冠军以及普通的太极拳爱好者和与太极拳无关的人士……听他们畅所欲言,敬请关注本期话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学术,皆以儒、道并举。道学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所在,亦是太极文化的主体文化。道家主长生,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浑圆一气、藏道度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兵医五大传统文化支柱中,从主体上孕育、成就并引领了太极拳为哲学拳和文化拳的是道家的《老子》。  相似文献   

20.
张天绪 《武当》2024,(2):4-6
<正>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经》深奥无比,历久弥新。两千多年来,研读者不计其数,但又没有谁能够完全把握他的精神内核。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问道于老子。据说,有一次孔子出来后,弟子问他有何感受,孔子说,老子是云中的龙,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神龙见首不见尾。这证明老子是大智慧,是哲学家、思想家。《道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被后人并称为道家三玄,高远神秘。《道德经》为什么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老子是站在云端看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