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来,在新闻业务改革中,党报以外的许多新闻媒体先行了一步,构成了对党报咄咄逼人的攻势。这点很像我国经济改革开始时国有企业改革落后于非国有企业的情况。 当然,我们党报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必须有自身的模式。我们的“下海”,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把握正确导向,提高报纸质量,促进报业发展。当前,新闻业务改革必须改革新闻,新闻是报纸的基础,改革先走一步的晚报和都市报,它们和传统党报相比,基本的突破也在这里。新闻业务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革新闻,是将宣传式新闻改为新闻式宣传。 拓宽新闻领域 抓好…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们新闻界对信息新闻开始重视起来了,这是好现象。但是,对新闻信息却重视不够,致使新闻改革进展缓慢,需要引起注意。新闻改革,一靠自己摸索实践,二靠借鉴他人。就后者来说,新闻信息就值得重视。新闻改革,需要开拓型干部来领导。闭门造车,光靠少数人关起门来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最近邀请西安地区部分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題,举行了座谈,并对中宣部新闻局草拟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进行了讨论。中共陕西省委最近在关于新闻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出,要克服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新闻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确定新闻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新闻界提出了深化新闻改革的问题。这犹是说,近十年来进行的新闻改革还不够深入,成效还不够大,不够理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新闻改革不够深入的原因是什么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5.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是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以后,于1983年7月16日成立的。新闻中心的诞生,加速了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实践证明,它是体现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质,完成广播、电视根本任务的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是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以后,于1983年7月16日成立的。新闻中心的诞生,加速了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实践证明,它是体现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质,完成广播、电视根本任务的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一、新闻中心的成立,确保了新闻的主体地位,为新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期以来,我们河南的广播电视工作存在  相似文献   

7.
群众参与强化了广播电视的平民性解放日报推出《行情·信息》版“红色揭秘”、“金色诱惑”、“粉红佳丽”种种  相似文献   

8.
一十年前已提出新闻要改革,现在有人问:新闻是应该走在其它各项改革的前列呢还是站在一旁扯着嗓门摇旗呐喊,瞪眼看着别人都跑,自个儿在末尾压阵! 问题提得损,但说到底这关系到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大潮中的位置。到底是看台上的拉拉队?还是比赛场上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9.
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新闻改革,不断开拓创新,这是当前全国新闻界面临的共同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固然需要新闻理论上的突破,需要宏观指导与设计,但更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脚踏实地去做。近来,新闻界的有些同志认为,新闻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两者在总体上必然“同步进行”,前者不可能脱离后者有太大的超前性。这种看法本来是不错的。它有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新闻改革。但现在有人把“同步”推演成“等待”,又有一些领导人则把“同步”偷换成“压制”。我以为,“同步”不应成为不改革甚至阻挠改革的“挡箭牌”。“同步”,在一个地区来说,新闻改革至少不应该落后于这一地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势,而且应该进一步成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三大举行后,新闻改革的呼声和势头越来越大。那么究竟怎样改革?我以为当前要做到这几点: (一)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说真话上。现在的流行说法,什么“公开度”、“透明度”、“参与度”,均与此息息相关。唯有如此也才谈得上“可信性”、“可亲性”和可读(可听、可看)性”,也才能把“舆论一律”改为“舆论监督”。(二)要妥善处理好新闻单位与党委领导关系,特别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新闻工作的独立性。一提起“独立性”,人们就会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报纸办得不活就是因为会议新闻太多。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片面的。现在报纸上的会议新闻太多太滥是事实,我们应该承认。但同时,读者也并不是就一概不喜欢会议新闻,而是有的会议新闻中没有新闻可言,经常重复已被人们所熟知的政策;有的则是把新信息或称有效信息,埋在大量的名单、“指出”、“强调”之中,读者找不到;有的是写法呆板,语言沉闷,好像一个棋子里浇出来的,没有新鲜感。 由此可见,会议新闻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精简”和“改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东广、东视出世,传媒大战方兴未艾三条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解放日报推出《国际漫笔》  相似文献   

13.
改革的浪潮势如破竹,日新月异。原来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旧规章制度及条条框框被猛烈地冲刷着,不少已被新的所替代。这是历史的必然。纵观十年来的改革,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向纵深发展而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新闻工作的改革,怎么使人觉得有些冷清,好像欲动不动。偶而在一些新闻学期刊上看到一些谈新闻改革的文章,但感到那也只是敲敲边鼓,打不到点子上。这种状况不改变,新闻怎么能服务于四化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由此看  相似文献   

14.
《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的“记者夫妻店”的主人公樊云芳、丁炳昌二位主任记者,在第3期《新闻战线》上以《时代呼唤“全息摄影”》为题。阐述了对新闻样式的看法,他们借用摄影术语,把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比喻为“平面照相”和“全息摄影”。所谓“平面照相”,即喻“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传统报道模式;“全息摄影”,就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  相似文献   

15.
报道改革,改革报道;邓公南巡,形势喜人。在新的一轮改划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闻改革怎样搞?一个重要的问题,仍是从实际出发,按新闻规律办事。(一) 新闻改革为什么要遵循新闻规律? 从哲学原理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适应与改造客世界。从新闻工作来看,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同志常会感到,某一时期,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6.
现场短新闻的存在,并非自今日始,早已有之。但,把现场短新闻同新闻改革联系起来,加以倡导,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研讨,却是近两年的事情。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过后,新闻界端正了舆论导向,寻求继续推进新闻改革的途径。党和人民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改进文风,希望报纸的文章短些,信息量大些,可读性强些。在这种情况下,1989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的热潮刚刚过去,电视新闻据说已进入到“后民生”时代。这意味着,对于关注中国新闻改革的人们来说,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又形成了。不过,回过头静下来想想,有些问题还有待澄清。所谓电视民生新闻,从新闻素材、聚焦范围,以及报道方式来看,明明就是社会新闻,明明就是地方性新闻。①为什么从业者却要冠之以“民生新闻”?对民生新闻,尽管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整体而言,人们不仅认可了民生新闻的提法,而且对这种新闻类型寄予厚望。李幸认为,肇始于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是“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18.
现场短新闻的存在,并非自今日始,早已有之。但,把现场短新闻同新闻改革联系起来,加以倡导,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研讨,却是近两年的事情。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过后,新闻界端正了舆论导向,寻求继续推进新闻改革的途径。党和人民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改进文风,希望报纸的文章短些,信息量大些,可读性强些。在这种情况下,1989年10月,现场短新闻被提了出来,很快成为各报纸编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深化新闻改革的浪潮中,新闻专业期刊应当办出新水平来。这是全国近四十家新闻期刊的主编,从8月17日到23日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新闻专业期刊经验交流会上的主导思想。会上大家交流了经验,阅览了各地送展  相似文献   

20.
李元 《记者摇篮》2000,(9):18-19
新闻策划的这一命题,目前在新闻理论界还未来得及作出规范的定义。但是,新闻界内人士普遍认为,新闻策划就是指那些视角新、立意高、选题精、开拓深、介入及时,能广泛地吸引读者参与的系列性、战役性、话题性,并能形成新闻强势的新闻报道的谋划和组织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单位的决策者,已把加强新闻策划作为提高报道质量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