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与考试——目的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欣悉《福建自学考试》即将改版为《教育与考试》。据称是为了扩大发表文章的园地,增加读者对象:其一,从自学考试到包括当前社会所谓关心的高考问题在内的一切校内外考试;其二,从只研究考试问题到研究包括考试在内的一切教育问题;其三,从面向福建一省到面向全国。有此雄心壮志,只要  相似文献   

2.
面向实际有两层含义:其一,要求教育理论工作者了解社会实际和教育实际,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所谓社会实际主要是指我国国情,中国有八亿农民,因而必须加强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所谓教育实际是指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大量矛盾,要抓住那些急待解决的矛盾加以研究。其二,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学习和总结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或者是亲身从事一定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积累和总结经验。总之,要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理论,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出理论。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表现为:其一,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由高等学校教师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其二,是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职业特点的基本要求。其三,是高等学校教师道德状况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非正式教育制度对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敏 《教育学报》2006,2(2):75-79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非正式教育制度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其一,流动儿童的教育利益受到损害;其二,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以“身份”为标尺的“第二种评价标准”,这严重妨碍了流动儿童的教育发展。对此,人们应高度关注城市非正式教育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新生一代能适应高技术和多变化的当代社会,当代教育家们提出了两个不同的教育对策:其一是行为主义的对策,即想办法让儿童掌握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二是人本主义的对策,即既要让儿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让儿童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情感。本文集中介绍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教育观并作简要评述。一、心理学基础: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1.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具体的个人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当关心活生生的人,研究你、我、他的心理,以了解每个人为目的,不以寻找制约人  相似文献   

6.
把教育作为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教育作为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可行性在于 :1 我国有着最大的教育市场 ;2 这一市场开放度、开发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而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尽全力开发、开放这一市场。1 最大的教育市场。所谓最大的教育市场 ,应具有两层含义 :其一 ,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 ,我国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受教育人口 ;其二 ,相对于国内其他行业而言 ,教育行业是就业人口和涉及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这一市场有着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 ,这可以用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 1997年 11月所做的一项调查的结果来说明。在这项涉及全国所有城市 6 2 50万…  相似文献   

7.
所谓覆盖不全,其一是指高中阶段的实际教学内容没有全部覆盖《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的所有知识点和考点;其二是指在不超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知识要求的基础上没有相关的变化、拓展和引伸;所谓过量重复练习,  相似文献   

8.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有两个必要的途径,其一是让学生作为主体出现在每一个教育场中,即实现其主体性;其二是将德育活动依附于现实的学习、生活,继而落实到学生个体,即实现其生活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德育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认知与体验,实现道德的成长。而这两个途径都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立体的德育观,把德育的总体目标细化为若干个看得见、  相似文献   

10.
老仇印象     
袁莉 《师道》2005,(3):48-48
老仇,于2003年9月加入四年级办公室,虚龄三十有八。如日中天之龄,称其为“老仇”原因有三:其一,在我们四年级办公室里,他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职位最高;其二,他饱读诗书,阅历丰富,思想敏锐深刻,学问水平最高;再加之他在我们办公室里最为年长,对我们事事关心,如长兄.故尊称“老仇”。  相似文献   

11.
最近,山东省教育学院青年学者林丰勋同志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一书,由南海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该书约25万字,大32开本,装帧精美。林丰勋同志早在大学时期,就对教育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又从师于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丁之奇先生专攻教育心理学,并获硕土学位。参加工作后,一直致力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该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作者多年来潜心于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晶。众所周知,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903年,迄今还不到一个世纪。在诸多学科中无疑是比较年轻的。但是,这门年轻的学科已经显示、并日…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中,取消心理学这门学科,只要求在教育学中讲授一些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知识。这件事不能不引起一些关心中等师范教育的人的注意,也不能不引起人们去考虑一些与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学有关的问题,如心理学知识在教师工作中的作用问题,心理学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问题,以及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问题。特别令人关心的是,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应当向师范生讲授那些心理学知识的问题。本文即就这几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供共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3.
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区别于美学中的审美.它是人们相互之间情绪、情感交流的替代性体验,是对他人情感、意识的主动感知.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种能力.随着成长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这种能力逐渐淡化直至无意识地放弃.在完成这一情感的心理过程中,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要素.其一是对自我情感的意识与了解;其二是对他人情感的认同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一、班级的涵义分析  所谓班级是指在一定的物理场所中由多个成员组成 ,有着共同的目标 ,存在着一定结构的综合有机体。分析前述界定 ,其中至少包含着四个要素 :其一 ,班级要有一定的物理场所 ,这是班级的物质承载体 ,通常指教室或其他活动场地等 ;其二 ,班级人员组成必须在两人以上 ,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 ,过多或过少的人数都不利于形成班集体 ,一般以 2 5至 30人为宜 ,不过现实班级人数的具体数目各地因财力、师资等差异 ,多少不一 ;其三 ,班级要有共同的目标 ,集体目标常表现为班风、班纪、班际评比等班级建设的预期结果 ;其四 ,班级是…  相似文献   

15.
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的哲学反思;二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描述、理论解说和理论建构。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最为基本的和最为直接的功能,是对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的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其一,构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强化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其二,促进心理学的理论创新,搭建心理学的创新平台;其三,推动心理学的学科统一,提供心理学的统一前提;其四,强化心理学的应用,实现心理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活动背景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要会思考,会研究,会总结,会提升教育思想,会撰写教学论文,这是其一。其二,现在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如评  相似文献   

17.
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1]一文中指出:其一中国教育缺服务意识;其二,中国教育缺人文关怀。这就向我们这些带班的老师提出一个命题:班级管理中不能没有服务与人文关怀。朱教授指出:“人文,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加起来就是人文。”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班级管理中尤其注重服务与人文关怀,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与人情化管理。一、诗文赏读,播撒人文精神种子1.创作班歌,强化奋斗进取精神,倡导勤奋创新精神,这正是我带班的宗旨之一。开学初,为了迎接校歌咏比赛,提出并强化“开拓…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刘国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教育方法。这是教育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原则要求,要使这一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和出成果,应在准、实、活上下功夫。一、...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注意到教育的负向功能,但是研读对教育负向功能的论述,仍存在两个重大缺陷:其一,缺乏针对不同教育主体的教育负向功能的理论构建;其二,对教育负向功能的成因停滞在浅层的理论分析上,就事论事。从市场经济冲击、社会体制混变、文化混变、微观教育操作四个方面可以探讨教育负向功能产生的深层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20.
郑斌 《天津教育》2006,(2):33-35
提出并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传承历史文化问题,是希望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广泛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洋为中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古为今用”),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把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追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寻找适合研究中国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教育模式与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二,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典籍中有关治疗心理疾患的科学理念和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