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各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记者手记"这一新闻写作样式"火"了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各类媒体都开办了"记者手记"这一专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到省、地市报. 那么,如何认识"记者手记"和写作"记者手记"呢? 一、"手记"与"记者手记" 手记这一文体最初应该来源于笔记文体和日记文体.相关解释为,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记者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媒介寻租"、新闻失实等涉及到记者职业道德问题,那么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旨在从品德构成角度,通过对《一九四二》中"白修德"记者形象的解析,来更深一层次分析作为媒体记者所具备的职业素养特点。  相似文献   

3.
"防火、防盗、防记者"曾经是好多单位和企业的训条.而现在"防记者"的定义更多地被限定到了要防平面媒体的记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面媒体记者现在特别喜欢"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4.
淮海晚报今年开展了"记者编辑打工月"活动,让新闻从业人员亲身体验社会各行各业的艰辛,以推动队伍建设,抓作风、改文风、出人才、出好稿。活动中,报社总编、各部主任带头,主动自找"打工"岗位。年轻的记者编辑们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到社会上从最普通、最平常的事做起。如商店服务员、车站检票员、清洁工等,涉及到30多个行业。这项活动增强了记者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第一题: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扫街"是寻找线索的好方法,但一些新记者总是把"扫街"理解为到各个街道里弄去转转.其实街道里弄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则在商场、菜市场、中介市场、社区、公园、医院、酒店、学校等地方.新记者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扫"来的新闻都是"大路货",缺乏思考,而思考是记者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正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党报记者肩负社会责任的重大,党报记者如何才能切实履行好光荣的职责,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笔者认为要做到"六到六勤",即身到身勤、眼到眼勤、耳到耳勤、口到口勤、心到心勤和手到手勤。"六到六勤"是依靠群众创造业绩的良好方法 "六到六勤"是调查研究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化,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到最终升华的一个过程,是党报记者走群众路线的直接表现。不论是什么行业,要想将工作干出色,都离不开这"六到六勤"。离了"六到六勤",就会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工作就  相似文献   

7.
曹鹤 《记者摇篮》2015,(4):42-43
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新闻现场报道、突发事件报道、活动现场报道等记者的现场连线报道越来越多,在广播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已成为广播参与媒体竞争"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连线报道并不是记者到了现场随便讲几句,以证明自己到过现场这么简单,连线报道在考验记者临场发挥水平的同时,更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收放自如的现场驾驭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思维清晰的口  相似文献   

8.
基层有新闻,最精彩的新闻来源于基层。曾有一位年轻的记者问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穆青告诉他,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记者只有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穆青认为,做记者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联系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更应当加强和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到新闻一线去、到基层去,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一、带着责任走基层走基层是一个"苦旅",或者说是一个"苦差"。因此,有的记者不喜欢走基层,认为到基层采访又苦又累,有可能走了基层之后依然是没有成效、两手空空,还不如  相似文献   

9.
记者还有受欢迎和不受欢迎之分?答案是肯定的. 记得前些年,中国青年报有位记者到甘肃采访,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采写了一篇叫做<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的新闻,揭露了一些媒体记者借采访"西部大开发"之名,到西部地区"要吃要喝要赞助"的行为;还有近年来发生在山西的某煤矿老板给记者发红包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媒体从业27年,亲历了传统媒体从"独大"到"式微"的历程,亲历了从"无冕之王"到"跌落神坛"的隐痛,亲历了传统媒体人在逆境中寻找生机的困惑与挣扎。在传统媒体陷入困境之时,很多离职或者在职的记者、编辑们纷纷转战百家、头条、大鱼、一点资讯、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一个传统媒体记者进入到"自媒体"之路,是如履平地?还是处处关卡?新年伊始,我用了43天的时间,在百家号走过了一条从"自媒体新手"到"自媒体初级作者"的闯关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技术日臻完善,传媒行业以此为契机,尝试以技术创新促进新闻传媒领域的进步与突破,"机器人记者"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当下,"机器人记者"是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最具创新的尝试,它的应用不仅让新闻报道方式更加便捷化和智能化,也实现了新闻业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诉求。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机器人记者"为研究对象,首先溯源"机器人记者"产生的背景,分析其运作原理、流程及特点,以及其发展背景对"机器人记者"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梳理,进而分析"机器人记者"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机器人记者"在新闻生产领域的运用,只是媒介技术的革新,仍然无法替代人类记者成为新闻生产的绝对主体,最后,从技术层面提出了"机器人记者"当前发展的局限与困境——机器人新闻内容去故事化隐患,视角固定难以写出"焦点新闻",生产模板化导致新闻同质缺深度。未来的写作机器人将会注重语法积累,实现逻辑推算到语义模仿;进行算法升级,实现信息发布到深度报道;促进人机合作,实现单向运作到互帮互助。相信本文对"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流程、特点、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将对智能技术与媒体行业紧密结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媒》2014,(21)
正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查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14.
有关记者的是是非非听得够多了:从"欺骗暗访"到"窦唯大闹报社",从"美女记者"到"跪地采访",似乎处在新闻事件发生最前沿的记者们一不小心便反客为主成了新闻的主角,情愿或不情愿地在新闻里"客串"了一把。而招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或千夫所指、或赞扬有加,或横眉冷对、或感恩戴德。似乎向来崇尚客观、公正、平衡的记者们也在两个极端的摇摆中找不到平衡所在。记者角色错位的利弊暂且不论,但这至少给记者们创造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站在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14,(22)
正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査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16.
<正>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查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与"主持人"是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在哪里?镜头前的表现是否可以作为区分记者与主持人身份的因素?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涉及大到社会时代背景,小到一个台、一个节目的定位以及采制模式,还有记者与主持人的成长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因素.只有追根溯源,将这些话题的讨论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坐标系中,才有可能看清其发展的脉络与现实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正>源于美国的"机器人记者"的应用和推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关注和讨论。讨论的话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如"记者的饭碗会被机器抢走吗"、"新闻院校培养记者的模式是否应该因此作出变革"等等。互联网媒体勃兴之后的20多年来,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争议就没有间断过,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再次触及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新闻单位出现了敢于仗义执言的记者.他们奋笔疾书,为民请愿,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包公"记者.这些"包公"记者所触及到的问题大都涉及到社会痛处或者敏感处,是天下大多数人所不能为或不敢为的事情.于是,在舆论监督的旗帜下,这些"包公"记者成了普通百姓心中敬仰的英雄.与这些"包公"记者相比,还有这样一些记者:他们的报道中没有"为民请命"的义愤填膺,没有聒躁一时的社会轰动,有的只是最为平常的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一些小事.我们姑且称这些记者为"平民"记者,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就有无数"平民"记者参与.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走转改"进入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阶段,建立长效机制,不仅要让编辑记者人到基层,更要让他们心到基层,记者的心在哪里安放,记者的脚步就会在哪里踏响。本文结合《南京晨报》建立"编辑记者社区联系点"的做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