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何灵 《声屏世界》2001,(12):44-45
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记者队伍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为例,目前活跃在新闻采访第一线的多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 年轻记者的优势是精力充沛,头脑机敏,手脚勤快,对日常动态报道和领导分派的采访任务一般都能如期完成。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生力军,各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才有无限生机。但是,年轻记者的弱点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不少年轻人急功近利,满足于能完成一般报道任务,但真正在报道中提炼出主题重大,创意独到的新闻精品却往往力不从心。年轻记者要在自己漫长的新闻生涯中尽快越过这一“坎”,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新闻记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群众意见、要求和呼声的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记的形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新闻记的言行是人民使的言行。因此,新闻记更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心于党,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对我们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要充分珍惜荣誉,树立良好的记者形象,切实做好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瑾 《声屏世界》2011,(9):31-32
近些年,记者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在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尤其是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不但要面对利益诱惑的考验,有时还要遭遇人身攻击或事后报复,因撰写新闻报道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形象     
从小说家的立场来看,新闻记者是非常难写的。记者本身有一种微妙的特点。见面一谈话,你马上就会发现他是个记者。记者的特点来自新闻记者的职业,当记者的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大不相同。记者的特点是什么呢?三言两语又很难说清楚。我本人当过十多年新闻记者,可以说对记者是比较熟悉的。尽管如此,写记者也比写其他行业的人难得多。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形象     
写这篇短文,是由这么一件事触发的:某局组织新闻单位进行集体采访.接待十分热情,认真介绍情况,但没想到,有的记者在会上竞仰脸打起了“呼噜”,有的则自管聊天,使介绍情况的同志十分尴尬。会后,这个单位的领导大惑不解地说:真没想到,记者会给我留下这么个形象。此种情况虽属个别,但有些记者在采访中不注意自身形象的情况,确是存在。比如,有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约定了开座谈会的时间,但过了一二个小时也不见人影;有的记者下去采访时,要这要那,把采访活  相似文献   

8.
小张: 上次给你写信,主要谈了记者的政策修养,这次写信想谈谈记者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和法制新闻的报道问题。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新中国是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战争诞生的,主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治国,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法律,但是很不健全,到了十年“文革”时期,这仅有的不健全的法律,也被破坏殆尽了。因此,人们,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法制观念非常薄弱。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从事记者工作,所以对记者这个称谓有特殊的感情。然而,出我意料的看到,去年十月五日《中国文化报》发表的北京地区民意调查表明,记者被排在群众认为形象较差的五种人员之内。同属知识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的形象,却被群众认为是好的和很好的。这个调查虽不能代表全国情况,确有值得深思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11.
陈丽 《新闻窗》2013,(4):36-37
记者曾经是一个伟大高尚的职业,他们不仅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记录者,还是重大事件的记录者,这决定了记者在工作者必须要遵守职业的良知与社会的普遍道德。由于社会发展不断复杂化与多元化,面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诱惑,新闻工作第一线的记者也往往难回避其中,一部分记者对角色认知和定位不清晰,导致角色错位、角色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及记者的评价和信任度降低,妨碍了新闻媒体社会职能的正常发挥。笔者从三个冲突分析这种记者形象的偏差,就是三个冲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干预生活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自身作用,造成职业角色的错位,表现为:一、新闻工作者变成“救世主”,缺乏与群众平等交流的意识;二、新闻工作者变成“领导者”,把所在媒体当成了权力机关,自己则成了行政干部;三、新闻工作者变成裁判官,对各方工作进行不负责任的评判;四、新闻工作者变成执法者,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采访同执法的界限。对此,孔德明同志在《新闻出版报》第 2507期刊发署名文章,分析了产生职业角色错位的原因及危害,并就如何纠正这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文章说:   新闻工作者产生职业角色错位…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1995,(5)
论记者的形象编者记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说到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也许就会冒出个“无冕之王”来。好象也真是这样,记者想到哪里去,就到那里去;想采访谁,就采访谁。似乎什么人都不敢怠慢,俨然一个未加冕的君王。其实,这不过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的比喻...  相似文献   

14.
15.
我是一个退休近十年的老记者。最近我在翻阅旧报纸时 ,看到去年12月16日《劳动报》上题为《上海记者上虞“恶梦一日游”宋元及其律师下周赴绍兴递诉状》的“焦点报道” ,才知道《新民周刊》记者在上虞采访时竟遭到该市地方法院副院长等人的野蛮殴打。对此我大为愤慨。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 ,应当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但是 ,文章里又叙述了这样一段话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宋元当天的穿着 :用在乡下收购的土布做的米白色的中式对襟外套 ,宽大无比的牛仔裤 ,另外宋元还剃了个光头 ,上唇留了短髭。上述多少有点另类的形象究竟在整个事件中…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并就此作出专门决定。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记者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要严守职业道德,注意自己的形象,这是直接关系到记者能不能按照六中全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新闻记者队伍,是有很光荣的传统的。革命战争年代,记者为报道,流血牺牲,在所不惜,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取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解放  相似文献   

17.
18.
谚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也是这样。只要在社会上公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建立了良好信誉,那么他的事业就发展就顺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信誉不好,“形象”惹人反感,自然就丧失了竞争力,最终只能被社会淘汰。所以,爱惜声誉首先要树立形象意识。形象意识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 形象意识是一种无形的效益。常言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酒香”就是在公众中树立的一种形象,无论“巷子”多深,顾客也会自动找上门来。因此有见地的企业人无不把树立形象意识放在首位。 要树立良好形象,需做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树立形象与走向市场吴娟,郑霄阳【福州】一、出版社形象的含义所谓“出版社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包括读者、作者、印刷厂、图书经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兄弟出版社等)以及本出版社职工对出版社的整体印象和评价。也就是人们通过对出版社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生产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应当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对党和人民的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博而专的知识结构等基本素质,同时,还要求记者具有适合新闻工作特点的不同于一般的素质,比如,活动交往能力、应变承受能力、独立思考等一些特殊的要求,而这些特殊的素质能力要求,与记者个体的性格息息相关。同年龄、同学历、智力相仿的两名记者,一个在短短几年内就有所建树,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而另一个却业绩平平,没有大的起色。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彼此间的性格上的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