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荣 《东南传播》2012,(1):88-90
微博作为企业品牌传播媒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品牌传播学的视角,首先厘清相关概念,初步得出微博可以作为企业品牌传播媒介的结论,接着站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归纳出微博个性化信息传播特点:传播内容微小随性、信息发布随时随地、"背对脸"的交互方式、一种裂变式的传播以及传播模式,基于信息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提出了企业应该如何利用微博进行品牌传播,最后从品牌关系的角度再思考微博品牌传播媒介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康磊  王海山 《新闻世界》2010,(7):238-239
体育用品品牌传播是传递特定内容的传播形式。体育用品品牌传播过程由品牌传播者、品牌信息、品牌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组成。这些动态的变量是影响体育用品品牌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品牌传播影响因素的把握,有助于更有效的进行体育用品品牌传播。  相似文献   

3.
王玮  金萍华 《新闻知识》2006,(12):32-34
一、体育已成为品牌信息传播的有效媒介在品牌信息传播和品牌塑造中,大众传播媒介一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信息爆炸、广告爆炸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传统大众媒介传播功效的有限性越来越明显。品牌行销策略的制定者在时时抱怨推广费打水漂的同时苦苦寻求更有效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而当耐克等体育类产品和可口可乐等非体育类产品多年来纷纷搭着体育运动的顺风车不断成功运作的时候,这种寻求品牌信息传播有效媒介的目光也越来越多的集中到体育上。体育既是传播的内容,又是传播的媒介。体育通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其本身,同时又作为品牌…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碎片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品牌碎片化传播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品牌碎片化传播以信息自传播为基本方式,其关键是要有效引导分散传播者、发挥碎片化内容的驱动作用、创设品牌负面传播防范机制。社会化媒体传播价值、受众微化体验需求、内容传播力、"扩散—整合"互动机制对品牌碎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传播策略包括:平台信息整合传播、沟通元驱动、传播纠偏的互动导向。  相似文献   

5.
李宁  陈莹 《东南传播》2015,(8):138-141
为研究品牌危机信息传播机理,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品牌危机信息传播路径进行高度抽象化建模,在此基础上对传播路径中关键节点出入度进行测算,进而确立了每个节点在品牌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为以后制定更加全面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品牌危机传播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微信拥有海量用户,功能丰富,具有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本文首先阐述微信对出版社品牌传播的价值,随后对出版社微信品牌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出版社微信品牌传播的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和功能定位、差异化与个性化传播、多渠道联动传播、全员传播等。  相似文献   

7.
李翔 《青年记者》2016,(15):99-100
上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倡将品牌原本多元化和分散性的营销传播方式,如广告、公共关系、促销、直销、CI、包装等进行一元化整合,使品牌关系利益人在不同的接触点获得一致的品牌信息,加深对品牌形象的整体化认知。因此,整合营销传播也可看作整合接触点传播,所有能对品牌关系利益人进行品牌信息传播的营销传播方式都可称为接触点。会展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在特定主题化时空下的营销传播方式,也是品牌非常重要的接触点,该接触点承载着大量的品牌信息,是消费者和供应商、采购商、经销商等其他品牌关系利益人进行购买或者合作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在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数已突破7万个。然而,在众多政务微博中,不少存在着话语生硬、活跃度低等问题,降低了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本文从品牌信息传播主体、品牌信息、目标受众、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探索政务微博的品牌塑造及推广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品牌传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品牌”是传播的产物 ,品牌研究应定位于传播学 ,提出“品牌传播”概念并进行系统研究。其提出背景为 :世界市场制胜的关键是品牌传播 ,媒介的市场生存需服务于品牌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空前凸显品牌因素。而品牌传播的特点则为 :信息的聚合性 ,受众的目标性 ,媒介的多元化 ,操作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市场主要智能手机品牌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年有关品牌传播工具使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智能手机品牌采用的主要传播工具依次为店面体验、电视广告、品牌社区和网络视频广告。此外,品牌传播工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深入探究品牌传播工具的有效组合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品牌传播创意作为研究对象,对IMC理论的传播创意进行思考,并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性和消费者生活形态出发,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创意新特征。并提出品牌传播创意的全新内涵,认为品牌传播创意由接触创意点、沟通创意点和核心创意点三个层面的内涵组成,并针对这三个层面提出执行品牌传播创意的跨媒体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纷繁的媒体形式逐渐出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已不再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品牌想要在新的时代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必须迎合时代而作出改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品牌传播策略的梳理,以及新时代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新的品牌传播策略模型,从品牌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出发,概括并剖析了品牌传播的多种模式,提炼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高校整合品牌传播的基本步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时代高校客户有了信息传播的自主权,高校整合品牌传播如何更新思路?笔者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法提出了五个基本步骤:识别高校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评估学生、潜在学生、关系利益人;规划整合营销传播的信息以及激励;分别研究短期、长期的投资回报率;IMC方案执行后的小结与持续规划。  相似文献   

14.
何婷 《采.写.编》2018,(2):180-182
新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品牌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和品牌传播的信息结构,降低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覆盖率和渗透率,提升了品牌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更高的传播策略要求.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和实际案例,探析目前新媒体语境下品牌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并基于此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品牌符号与品牌的广告传播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作为信息载体是实现信息存储和记忆的工具。一个品牌就是一套高效的符号系统,包括名称、标志、基本色、口号、象征物、代言人、包装等要素组成。这些识别元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消费者施加影响,在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品牌的广告传播能使消费者通过广告的强大影响力建立起品牌形象和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兴起标志着信息的革新,信息获取的方式大大影响了品牌传播的模式。在传播媒介由传统媒体发展至移动互联网,企业应该如何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来制定品牌传播策略?本文以微信平台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结合真实案例分析研究相应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发生变革,传播生态环境得到重塑,传统品牌传播方式受到巨大冲击.网易文创作为全新的内容品牌,在新科技、新理念的加持下,收获极佳口碑、流量与粘性群体.本文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将网易文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品牌传播的成功因素,把握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牌传播特性,重新思考我国品牌...  相似文献   

18.
将网络口碑传播的各要素(口碑信息、口碑发送者、口碑接收者、口碑传播平台和人际关系网络结构)与品牌发展阶段(品牌过往表现、品牌当前形象和品牌未来传播能力)相结合,设计出基于网络口碑的品牌评价体系(品牌发展趋势指标、品牌总体形象指标和品牌关注者口碑网络指标),并以天涯论坛中的国产奶粉品牌口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当前网络环境中品牌评价和舆论监管工作提供理论框架和可借鉴实例。  相似文献   

19.
李翔 《今传媒》2016,(7):64-67
互联网时代,品牌应该更加注重与消费者在线上的沟通与互动,建构虚拟品牌社区有助于维持品牌关系.本文以虚拟品牌社区理论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海书展的虚拟品牌社区“书香上海”新浪微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海书展虚拟品牌社区在上海书展举办时期主要发挥了信息传播的作用,存在单向传播明显、信息主题不合理、社区成员参与度低等问题,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周嘉琳 《新闻世界》2013,(1):100-102
本文分别以5W模式和AIDA模式对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以及消费者反应阶段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基于AIDA模式的消费者反应阶段模式,强调互联网中消费者主动进行信息整合、信息获取以及信息传出的过程,同时在消费者行为产生之后,多了反馈这一环节,反馈内容会成为信息参与到其他消费者的反应过程中。除此之外,消费者还会根据接收的信息进行再判断,重新进入注意或兴趣阶段。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并且分析了消费者对于互联网品牌信息的行为与态度,由此提出,互联网中品牌传播应注意整合营销、口碑营销以及精准营销,针对消费者反应的各个阶段进行互动、精准、整合营销的品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