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境三部曲"是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由南方哥特风格转入西部牛仔特色的成熟之作,描述了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西部的失落与毁灭,表达出怀旧情怀.这部作品中,科马克·麦卡锡通过叙事艺术和象征意象及对死亡场景的阐释来对怀旧文化加以佐证,赞颂美国西部的传统与开拓精神.同时,从出版的角度来看,《边境三部曲》借助美国西部来观照整个美国社会的现实,承载了怀旧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定位出发,论述了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表现,并从档案文化观念、档案文化传播与地区特色档案文化等角度阐述了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社会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视角,对广告媒介中的怀旧思潮进行深入解读,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广告媒介文本,从生产、消费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当代广告媒介文化中"怀旧"的产生、"怀旧"的风格以及"怀旧"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内在关联. 一、被生产、制造的"怀旧" 最近几年,广告中涌现出了一股"怀旧"之风,许多广告开始喜欢把童年往事、传统生活方式和老城市街景、历史和民族风情以及昔日经典的品牌作为广告的对象、主题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媒介与怀旧"研究是跨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分布在传媒研究、记忆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媒介与怀旧研究置于更为广泛的媒介记忆研究范畴中,在梳理现有理论取向和局限的基础上,追溯"怀旧"概念的起源、情感表征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以不同"媒介"实践的类型为划分依据,将媒介与怀旧研究分为作为中介化的媒介怀旧生产、物质性的媒介...  相似文献   

5.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冯琼莹 《新闻世界》2013,(1):162-163
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围绕该理论中“风格、抵抗、收编”这三个关键词对“80后”的怀旧文化进行了风格解读、抵抗分析及收编命运的阐述,试图探究“80后”怀旧文化背后的原因与意义,并对其收编命运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郭耀华 《新闻实践》2010,(10):37-39
对文化报道怀旧现象的关注,首先要从《南方周末》说起。在《南方周末·文化》这一叠中,每期都设有“往事”专版,其前身是1998年出炉的“解密新闻”。该版所报道的内容多为过去发生的事、曾经存在的人。再将阅读面扩大至其他媒体,笔者发现,文化报道的怀旧倾向也较为明显,其流行之风,由此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电视传媒中出现了很多怀旧内容。最有轰动效应的,莫过于2010年春晚小虎队与王菲的出现。影视娱乐的传播中,正确植入怀旧情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9.
王思 《东南传播》2016,(2):21-23
怀旧是人类永恒的情愫之一,两岸三地以怀旧为元素的电影创作从未停歇过。特别是近些年,怀旧电影创作甚至到了井喷态势,并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究其原因,在于怀旧电影在带领观众回望过去的同时,使处于现代性压迫下逐渐失去自我与信仰的人们在光影交错中找到了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本文主要选取新千年以来我国拍摄的怀旧电影,通过分析其中的怀旧符号与象征仪式,来阐明电影是如何建构起集体记忆的。  相似文献   

10.
上海的摩登与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90年代的中国文化市场上,怀旧是一种时髦,它试图通过回到过去,创造一种物质文化气氛,从而克服幻想和影像的虚幻世界中的失落,追寻和重现上海曾有的崇高。然而,作为一种彻底的后现代和后革命现象,它对历史时代的经历和表现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斗争漠视,被1992年之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乌托邦所加强。(张旭东,《批评的踪迹》,三联书店,  相似文献   

11.
近年,一股怀旧情结悄然兴起,这股热潮也波及文化领域,怀旧图书骤然走俏。从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老照片》所刮起的“老”字号系列到江苏美术社的《老城市》系列等一时风行起来。陈丹燕的《上海风花雪月》和董竹君的《我的一个世纪》等名人忆旧系列轰动书市;《老北京》、《老上海》又勾起人们对城市的深情回忆。加之新闻媒体炒作,这股怀旧之风愈刮愈大,以至于怀旧类图书被媒体评为1999年十大读书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广播怀旧类音乐节目是音乐和语言结合的艺术.广播怀旧类音乐节目的语言质量决定着节目质量的高低.怀旧类音乐节目的语言内容可以从歌曲客观类语言信息、主持人主观类语言信息、资讯服务类语言信息等方面进行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要掌握话不可以太满、太多、太长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个体的被动游移和内心对稳定的渴求呈现为现代性内部嵌藏的固有悖论。而怀旧行为的本质是调取过去的生命片段来纾解此刻生命遭逢的情感困顿,以此缝合情感裂隙,获得情感的救赎。作为当下国产电影的重要类型,青春电影呈现出明显的怀旧趋向,青春生命"未成熟"和"成长"的本质决定了其遭受现代性悖论时必然走向深切的社会剖析和文化反思。但是,当我们以现代性本质问诊当下国产青春电影之时,却发现国产青春电影以"怀旧"为策略篡改了青春生命和青春故事的本质,呈现为一种断裂式的沉溺"怀旧"的话语悖反。  相似文献   

14.
涂蔚玲 《东南传播》2021,(10):48-50
新世纪的台湾电影无论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还是从商业创新的角度,都展示出了有别于过去的新形态.怀旧叙事成为新世纪台湾电影中常见的一种叙事范式,也给台湾电影注入了全新的风貌.本文从主题、手法、动因三个角度切入,探讨了台湾电影中怀什么旧,如何怀旧,为何怀旧这三个问题,揭示了怀旧叙事是台湾电影通过历史记忆符号的拼贴,试图重返在地经验的一次自觉的商业尝试.  相似文献   

15.
顾丽 《视听界》2012,(4):86-88
在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火遍荧屏后,2012年的电视荧屏刮起了一股“怀旧风”。像深圳卫视的《年代秀》、央视的《回声嘹亮》、安徽卫视的《黄金年代》、山东卫视的《歌声传奇》、北京卫视的《荣耀唱响》,有的注重游戏互动,有的注重舞台效果,有的注重歌曲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虽然它们在情节设置上各有侧重,但大都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息。  相似文献   

16.
怀旧源于现实的缺憾,于是渴望重返过去以寻找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始终对过去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怀抱.当代中国的怀旧,呈现的不是一种统一的姿态,因怀旧主体和语境不断发生变化而形态各异.80后出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怀旧行为却发生于消费与时尚共同协作的市场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以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介质大量生产和传播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17.
艺术根子上就是怀旧的,而在当代,影视剧作品中的怀旧特征越来越强烈,成为了一股潮流。怀旧不但是个人的情结,也是集体的体验。怀旧情结来源于现代人的认同危机,同时也是积极的心理过程,增强了人的社会生活存在感。青春电影是一种很特别的怀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注意到怀旧现象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守护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8.
城市杂志的怀旧书写依托本土和历史展开,是对本土和传统失落的忆念,也是对过去与现实的反思。"怀旧书写"有助于建构与自我认同和集体记忆相关的"精神家园",从市场角度看有利于提升杂志品位,赢得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19.
曾虹 《声屏世界》2007,(5):48-49
现在很多电台,从国家电台到地区电台,都设置了怀旧音乐节目,比如中央电台的音乐之声有“世纪音乐盒”,天津电台有“老歌听不完”,楚天音乐台有“恋旧品味”,沈阳音乐台有“流行经典”、“流金岁月”,江西电台有“时光流转”、“真情岁月”,南昌地区性电台“青山湖之声”有“留声地带”等都打着“怀旧重温”的标志,“怀旧音乐”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的中国文化圈里,“新怀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点词.之所以它能够成为热点,是因为怀旧热潮的兴发者和关注者们在当前的文学艺术领域之内,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位置.话语权的掌握和传播能力的具备,是一个文化热点的产生不得不具备的必要条件.新世纪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下简称为“80”前后)出生的一批作家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的创作日趋成熟使得他们成为文学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批作家当中,就出现了一群以“新怀旧”小说为代表作品的畅销书作者,如辛夷坞、桐华、九夜茴、顾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