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迪 《新闻知识》2008,(2):63-64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之际,由好莱坞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相继在各个城市上演.  相似文献   

2.
3.
邱巍 《东南传播》2022,(11):108-110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媒介形式的出现正在改变人类集体记忆的留存方式,尤其是承载个人记忆的口述史纪录片采用平民化的历史叙事,将个体、私人的经历转化为受众共通的集体记忆,拼凑、还原、呈现历史真实;同时以集体之名,唤起情感共鸣,实现受众认同。从媒介的生产行为即纪录片本身的创作角度出发,以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为支撑,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乡土情怀视为大众共通的集体记忆,借助媒介建构历史真实、连接个人与社会记忆,进而以情感为桥梁达成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7日开始在国内院线公映的纪录片《南京》,由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双子塔》的导演比尔·古腾泰格和丹·史度曼联合执导。影片以中日之外的第三方——在南京的欧美人士——的独特视角,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占领后惨遭蹂躏的屈辱历史。  相似文献   

5.
诸暨电视台摄制的、获2008年度省广播电视奖二等奖的短纪录片《珍珠情缘》,讲述了诸暨淡水珍珠养殖第一人何木根,在改革开放30年到来之际,念念不忘当年的珍珠情缘,年近八旬,又重新操起珍珠养殖的老行当的故事.应该说,这部片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感恩之情,同时成就感和失落感并存的何木根。那么,片中何木根这个人物,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塑造的呢?  相似文献   

6.
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华 《新闻界》2007,(4):101-102,104
口述纪录片是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作遵循着特殊的创作规律和构成要素,本文从口述历史纪录片的产生、构成以及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深度构成等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使口述历史纪录片从历史的表象进入到深层的历史心理和记忆中。  相似文献   

7.
陈欢 《青年记者》2016,(32):79-80
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交流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各国媒体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继2013年德法公共电视台播出《中国,新超级大国》,2015年韩国KBS电视台播出《超级中国》后,2016年英国BBC电视台制作播出了6集历史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以异域的眼光描述和展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变迁.笔者通过对《中华的故事》内容和话语的研究,解析BBC在中国崛起的现实背景下建构的中国形象,以及这种形象建构背后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8.
曾光  高栩 《传媒》2021,(7):71-73
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形以何种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递交一张客观、中立的国家名片,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市场上较受欢迎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并结合其他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通过阐述此类作品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有效策略,提取其中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手法,促进纪录片在构建良好国家形象方面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9.
人物纪录片的观念任远,李莉宇宙之间,人是万物的灵长。但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有其与生俱来不能克服的缺憾。比如说,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他生存在广大的人群之中,而他所能了解,所能沟通的人却极为有限。对人了解与沟通的渴望正是人类各种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因,它也是...  相似文献   

10.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治史方法,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此后这种方法渐渐被纪录片界采纳。口述历史与纪录片的结合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必然性,口述历史中有哪些规律性内容可以被纪录片采纳,是本文着重研讨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10套科学教育频道全面改版。在科教频道连续5年获平均收视率排名第一的《讲述》栏目,在改版后发展为全程外拍的口述纪录片节目。不过,它的定位并没有改变,始终将自身定位为是献给所有关注人们命运的观众的电视节目,每天为观众讲述一个真实生动,曲折传奇、充满悬念、给人启迪的人生故事,希望用许许多多真实的感情倾诉,汇聚成一个以情动人、以情慰人,以情励人的充满温情的栏目。纵观改版前后的《讲述》,最大的变化就是进一步以口述纪录片的形态来叙述故事了。  相似文献   

12.
杨吉琳 《出版广角》2016,(12):80-82
口述作为一种文明传承的主要形式先天具有文献性,而从纪录片的起源则可以看出文献性是其本源特征,因此,口述体纪录片是最能体现本源特征的纪录片形式.借由口述方法的使用,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性主要体现在私人化和当代性两个方面.私人化为我们呈现新的历史视角与历史细节,当代性为我们建立对当代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口述历史纪录片,在强调客观的基础上,要重视故事化的表达。即在口述历史的场景选择、初期剪辑的故事化过程、撰写解说词的情节化推动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选取、统一和完善,形成主题鲜明,具有一系列故事化表达的口述历史纪录片。  相似文献   

14.
在多样化的中华文明中,不同的方言所传递出的地域特色是普通话无法表现的。方言既是我国多彩文明的直观展现,更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载体,在当代社会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播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言文化的当代价值重估,语言价值,是指作为交际系统的语言提供特定的语言成分,形成特定的结构关系,实现特定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成分及其关系为主要前提条件。不同方言的民族特色恰恰为当代标准化的日常交际生活注入了色彩斑斓的底色和妙趣横生的幽默。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是纪实作品,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中,古代人物大多由演员扮演,纪录片《王阳明》最大看点就是由扮演者来讲述和演绎历史人物故事。这部纪录片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回顾明朝大儒王阳明传奇人生的视听作品,创作者通过现实与历史交错的视角,诠释了阳明心学的思想价值、深远影响和时代意义。从现实场景切入展开叙事、以情景再现还原人物形象、用诗歌朗诵串连作品结构是《王阳明》这部纪录片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2009年12月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这部八集纪录片用影像记录澳门自回归十年以来的风雨历程,用人物故事见证澳门回归十年来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向世人昭示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成功实践,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澳门.  相似文献   

17.
蔡倩 《新闻世界》2013,(11):177-178
本文以日本NHK《话说改革开放30年》为个案,从人物符号功能的角度进行解读,从三个层面依次渐进深入,意在探讨选择这些人物背后的表意功能。借着近些年国外纪录片"中国题材热"的契机,进行文本分析,以期对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人类自审的一面镜子,人类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审视自己,并使视野超越他所生存的狭小空间,去发现与了解这广大世界中的优秀个体,接受他人生命的启示,享受生命的美感。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关键是要求片中的人物形象既要真实,又要深刻。纪实手法的运用无疑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纪实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那么它记录的只能是浅薄的真实。只有将作者的创作理念融入纪实之中,纪实才有可能反映出深层的、本质的真实。事实上,作为一种艺术的纪录片,都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这就必然要求纪录片创作走纪实与表现相…  相似文献   

19.
付春苗 《今传媒》2012,(10):74-75
大型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片以百位平均90高龄的耄耋老人深情口述为线,真实再现了难忘的延安岁月,生动反映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从传播理念和创作特点上对该片进行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徐夏 《视听纵横》2001,(4):57-58
对任何类型的纪录片而言,人物的刻画都是至关重要的。能达到“入木三分”,那便是一个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