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2.
自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发展以来,译者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意境美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就成了连接各个流派的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来举例说明诗歌的意境美之实境美,并指出诗歌英译中实境美的传达。通过研究,希望帮助古典诗歌英译爱好者更好地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3.
意象在汉语诗歌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定义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流逝提出,有效传达意象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4.
刘政元 《天中学刊》2012,27(5):80-82
汉语意象诗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学界在是否保留源文本的句法结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英句法差异,提出了汉语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策略。在诗歌中采用适当的异化翻译,保留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史上的奇葩,李白是唐代诗人中的集大成者。作者选取了许渊冲、Witter Bynner及Herbert A.Glies等译家对李白《静夜思》诗歌的译文,从诗歌意象、选词和格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赏析。翻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译文能否传达出原诗的韵味,保持原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张毅 《海外英语》2012,(2):181-182
李白诗歌特色鲜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该文从认知模式理论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鉴赏和翻译。通过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下的汉诗英译,探讨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灿灿 《文教资料》2008,(11):36-37,5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对于英汉诗歌翻译来说,它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只有借助于有效的理解和转化手段,诗歌在翻译后才能在异种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本文从诗歌意象的几种常见类型入手,对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中国盛唐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八世纪至今,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传播史已逾百年,对英国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18世纪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19世纪的预热升温再到20世纪至今的如火如荼,李白诗歌在英国的英译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显著提高;译者们的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诗作翻译扩展到对李白生平、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分析研究;他们的翻译原则也由直译为主、间接翻译为辅过渡到律诗和散文诗翻译并存。本文以李白诗作在英国的译介及特点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及传播历史,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李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途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本文通过分析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和特点,重点分析李白诗歌中几个典型的意象,从而充分领悟李白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更深层次地理解李白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李白蕴含在诗歌中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及其阐述,对中国诗歌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王维《相思》两种英译文的分析探讨了"三美"原则在中国诗歌英译中的运用,认为诗歌翻译中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1.
张璐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77-78,152
伊兹拉.庞德是翻译史上备受争议的翻译家,但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并且在美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中起了非凡的作用。试从创译性方面入手分析庞德对诗歌翻译的解读,通过译作分析其创译性在汉英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尤其是意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中语境观分析了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翻译,分析了人类理解文本方式的特点,得出翻译是个延绵不断地寻找挖掘文本含义的过程的结论。另外,就如何在诗歌翻译中寻找最佳关联,传达意象的隐义方面有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难点,英汉诗歌在韵律和意象选择上大不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的取舍也尤为关键。过去对诗歌翻译评价标准仅仅是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而功能对等理论把读者反应纳入研究范畴,不仅给诗歌翻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引导翻译研究时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诗歌英译时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翻译的难点,因此意象传递一直是译界的热点。框架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指出意象传递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意象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框架理论可以合理解释意象传递中的理解差异,提供适合的翻译策略,为古典诗歌英译创设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英汉两首诗歌的译文的分析,所分析的英语和汉语诗歌都是属于同一诗歌类型,即意象主义诗歌。通过对英汉诗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找出此类诗歌翻译的特点。这对我们诗歌翻译,无论是汉语诗歌英译,还是英语诗歌汉译,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比较诗学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古典诗歌中语言形式与内涵表达的互动作用,指出在英译中诗歌形式传达的必要性。在探讨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在翻译中对待诗歌形式的不同策略取向下各种译文的得失,指出对诗歌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20.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